正文 後記(1 / 1)

曆史是一條永不斷流、永不斷航的長河,文化教育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傳,開拓創新。武進自古以來就是文風蔚然、教育昌盛之地,1898年清政府下詔“廢文武科舉,辦大小學堂”,1901年清朝舉人吳稚暉與鄉人即在雪堰橋發起創辦了常武地區第一所新式學堂,至1905年清政府再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校”,武進城鄉新式學堂隨即遍地開花,並位列江蘇全省首位,與廣東中山並稱為華夏教育大縣。今天我們有幸站在了實施新式教育的百年時間窗口,我們有責任對過去一百年停止科舉教育、實施現代教育的曆史進行認真的總結與梳理;編撰《百年老校》,就是為了傳承百年來武進教育的精髓,為下一百年武進教育持續優質發展奠基鋪路。

百年來,常武地區行政區域不斷變化,曆史上武進曾長時期與常州同城共居,常州亦始終為武進所擁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武進則經曆了武進縣、武進市、武進區等名稱的演變,區域內多個鄉鎮也逐漸劃出武進行政範圍。考慮到方便編撰,入選本書的百年老校是指今日武進區行政區域內現在依然存在並且創辦時間早於或等於1913年的學校,經過考證及學校核對,有37所小學(部)擁有百年曆史。本書中我們按照學校成立先後順序排列,如果成立時間相同,則以學校名稱筆畫多少為序。

為精彩展示好每所百年老校的曆史與風貌,我們構建了六大板塊:一是“學校概況”,主要讓讀者從整體簡要了解今日學校基本情況;二是“發展曆程”,讓讀者簡要了解學校從創辦到變遷、發展的曆史軌跡;三是“故事典藏”,讓讀者了解學校百年中最重要、最重大的事件及最有成效的特色亮點等;四是“人物流芳”,讓讀者了解百年來學校最有名的、最重要的、最優秀的校長、教師、校友及社會賢達人士的代表人物;五是“歲月留痕”,讓讀者了解學校百年中獨特的有意思的教育事件、片斷、人物、影像等;六是“淵源尋蹤”,讓讀者了解本地區文化教育的源頭,以及最有特色的文化古跡。在編撰過程中,我們努力追求可讀性與啟發性,力求去除一切官話、套話,空話及廢話。

百年,對於宇宙及人類曆史來說,短暫不及一瞬;但對於一個人的生命來說,卻是可期難達的時間長度。編撰《百年老校》一書,最大的困難,無疑是資料的缺失破壞及知道百年早期校史的老人凋零留存無幾。盡管如此,凡列入本書的百年老校,都成立了編撰小組,收集閱讀了大量的文本資料,如市縣鄉鎮誌書,教育誌書,學校檔案,校史陳列館,本地區重要家族譜牒,個人日記及回憶文章等;開展了大量的口述采訪活動,采訪了老校長、老教師、老幹部、老校友及區域內健在的老人,並做了大量的記錄。有的老人已壽至百歲,但很多仍記憶清晰,並且愉快地接受了采訪。每所學校都是盡了最大努力,最大可能,在尋找和挖掘100年的曆史蹤跡及影像記錄,搶救保護即將消失的教育與文化曆史。其間有很多編撰的故事令人感動,值得褒揚。

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感謝民進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先生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感謝常州市政協副主席居麗琴女士對本書的關心與指導,並為本書題寫書名;感謝武進區委、區政府對本書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感謝各入選學校編撰人員的辛勤勞動與智慧創造;感謝江蘇人民出版社、常州市新華書店在出版與發行方麵給予的大力支持。

雖然我們在編撰過程中一再強調,要堅持真實性原則,必須基於曆史,尊重曆史,敬畏曆史,還原曆史,然而,我們深知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卻並不容易。由於時間緊迫,加之工作量大,涉及麵廣,編者手頭掌握資料又少,以及眼界與水平有限,要在百年曆史進程中選擇好撰寫好每個故事、人物及細節,確實挑戰很大;而要對每個史實、人物、細節進行逐一考證,甄別真偽,更存在許多現實的困難。因此,本書一定存在材料與人物選擇或有所偏差、資料與細節或有所出入及其他疏漏之處,懇請書中所涉當事人及知情人批評指正,也請廣大讀者諒解。

朱建康2013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