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區教育局局長朱建康主編的《百年老校》一書即將出版,請我寫點文字,我欣然同意。
武進與蘇州都是吳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也都是教育昌盛之鄉。春秋時期耕讀於焦溪的季子、梁朝時文采風流發源於武進的蕭衍蕭統父子、宋代在雪堰道南書院講學的楊時、在廟橋創辦城南書院的楊萬裏……到清代,武進已有知名書院12所,文風鼎盛,學派紛呈,湧現出史學大家趙翼、詩學才俊洪亮吉、博學家孫星衍、國士劉逢祿、疊石大師戈裕良……可謂群英薈萃,星漢燦爛。據不完全統計,自開科舉以來,原武進境內共出狀元9名,進士1546名,位列全國縣級首位。
進入20世紀,武進又興起創辦新學之風。1901年,吳稚暉回到家鄉雪堰,與吳憲成、錢鐵生等在雪堰橋南街創辦了“雪堰橋三等學堂”,這是武進境內第一所新式學堂。1905年初,姚大椿、姚澍等在三河口梧岡裏創辦成誌小學堂。至1911年,武進境內小學堂已達71所,學生3066人。1917年7月,江蘇省對武進的學校進行了全麵調查,在調查報告中稱:“該縣學校為三百七十五所,實足冠江蘇全省。”
這本《百年老校》的著作,就是武進百年教育的一個縮影。每所學校按照“學校概況”、“發展曆程”、“故事典藏”、“人物流芳”、“歲月留痕”、“淵源尋蹤”六個板塊介紹,重點突出,可讀性強。“學校概況”和“發展曆程”勾勒了學校發展的基本線索和曆史變遷。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學校的文脈是如何繼承,學校的生命是如何延續,學校的精神是如何發展。
我最感興趣的是“故事典藏”和“人物流芳”兩個部分。這些百年老校,原來的校舍基本已經蕩然無存,原來的校歌校訓也差不多改弦易轍,取而代之的是一所所現代化的學校。到哪裏尋找這些百年老校的靈魂?我認為,必須回到這些學校的故事和人物中去。因為,一所學校的文化精神,都蘊藏在那些流傳下來的人與事中。
於是,開篇雪堰中心小學中,我們能看到創辦人之一吳稚暉名譽校長對學校的那份深情。1922年9月,吳稚暉為吳氏家人證婚回到家鄉。上午喜事辦完,隨即與吳憲成等人一起來到道南小學,為師生和鄉親作了即興演講。他在演講中說:“不識字,不讀書,不知天下事。教育不振,實業落後是國家貧窮之根本。教育興則國家興,隻有辦好教育,才能消除愚昧,讓一代代人有文化。鄉親們都要讓自己的孩子到學校讀書,教師要做有學問的人,教好書,為培養好家鄉的孩子盡心工作。”同時為學校題詞:“良工有道,大化其南”。晚上他謝絕了宗親安排的住宿,到學校門崗要了一條席子,一個枕頭,兩條蚊香,獨自睡在學校的禮堂講台上。這位清代舉人、一代宗師,對一所小學如此熱愛,怎能不讓我們感動?
在橫山橋中心小學的“人物流芳”中,則可以讀到關於俞興德、黃俊度、周亞瑜和殷仁方四位校友的故事。除殷仁方未曾謀麵外,其他三人我都非常熟悉。俞興德曾經擔任蘇州市市長、中共鎮江市委書記、江蘇省常務副省長等職;黃俊度曆任蘇州地區農業局副局長、蘇州市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與我是同事;周亞瑜曾經擔任常州市人民政府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市長,我在蘇州擔任副市長期間經常見麵;殷仁方則是全軍武器雷達保障專家組成員,先後多次獲軍隊科技進步獎和教學成果獎。雖然沒有去過這所小學,但從這幾位校友身上,我分明能夠感受到學校的精神氣質。
更重要的是,一百多年來,武進教育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腳步。進入新世紀以來,武進更是確立了“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全國一流教育名區”的目標,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改革,教育教學質量始終名列省市前茅,先後獲得第二屆“全國改革創新優秀獎”、“中國當代特色學校建設卓越領導獎”、2011“中國最具影響力教育名城”、“全國教育改革卓越成就獎”等。
其實,我和武進還有一段特別值得珍惜的緣分。2000年,我走進武進湖塘橋中心小學,講學帶徒。新教育最初的理念,就誕生在武進,誕生在這所普通的鄉村學校。如今,這所學校,已經從當初的一所隻有兩間平房的普通農村小學,發展成為擁有近十所學校的教育集團,奚亞英校長也成為全國知名的優秀校長,而我的徒弟莊惠芬也成為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而新教育實驗也從我一個人的教育理念探索,轉化為1700所學校的行動研究,演變為100餘萬師生的同心同行。我和武進教育、武進教師,也因此從來沒有感覺陌生過。
江山代有人才出,百年文脈寫新篇。希望武進的學校,能夠從這些百年老校的文脈中獲取新的能量。也希望這本書的讀者,能夠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能夠有意識地將過去的輝煌與未來的挑戰相結合,就能在傳承中擁有創新的力量。祝福武進。
是為序。
朱永新2013年8月3日夜寫於重慶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