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並州內政(2 / 2)

同時,為了便於將武研院的成果轉化為批量生產能力,陳楚還將征北軍控製下的各處工場及礦山並到了武研院中,由武研院統籌管理。

武研院基本上屬於後勤範疇,所以暫時由魯肅兼管。

陳楚並不打算讓魯肅一直管著武研院,他打算以後將武研院完全獨立起來,以減少各方麵對武研院的幹擾。

由於大量工匠的加入,陳楚終於得以將許多想法付諸實踐。比如試製數百年後才出現的唐刀、陌刀等,研製後世網絡上甚囂塵上的鋼弩,還有根據裝甲車的原理研製的衝擊車(人力或畜力)等等,其中許多東西都是這個年代的人想都沒有想過的。

除了這些之外,陳楚還在武研院內單獨分出一個部門,這個部門的工作就是根據陳楚的配方生產火藥,並研究火藥的應用。

其實在這個時代已經有火藥了,但這個時代的火藥配方有很多問題,因此威力很小,一般隻能用作縱火。

陳楚的火藥配方毫無疑後世的火藥配方,這個火藥配方相較於東漢時期的原始配方要簡單不少,就硝石、硫磺、木炭三種原料。雖然配方簡單了,但威力卻大了很多,可以用來做原始炸彈了。

陳楚不是不想搞c4之類的烈性炸藥,而是他根本就搞不清楚這類烈性炸藥的成分,何況就是知道成分也沒用,c4之類的烈性炸藥中的成分全都是通過化工提煉的物質,在東漢末年,社會的整體生產水平根本就不可能提煉生產烈性炸藥的化學物質。

要保障武研院工場的生產,原料是個關鍵。為了保證關鍵原料,鐵料鋼料的供應,陳楚在並州掀起了大煉鋼鐵的運動。

如果按照東漢時期的煉鐵方法,陳楚就是動員全民煉鐵,產量也不會高到哪裏去。

好在陳楚雖然是三流大學畢業的,但土高爐煉鋼的方法,陳楚還是知道的。

於是在陳楚的指導下,工匠們及民工們在各大鐵礦山附近豎起了兩百座土高爐。征北軍的鋼鐵產量在雲中之戰結束時,已經達到了月產鋼鐵五十萬斤的驚人水平,其中二十萬斤是鋼,也就是這個年代俗稱的镔鐵。

如果不是鐵礦的原料有限的話,鋼鐵產量就是再翻上幾番也沒有問題。而要提高鐵礦的產量,在東漢末年這個時代,就隻有增加人手,今後征北軍俘獲的俘虜能派上大用場了。

楚在大力發展武研院的同時,還大力發展民用手工業,不僅以官辦的名義開設了許多手工業工場,更鼓勵民間商人開辦工場。為了提高商人開辦工場的積極性,陳楚采取了許多措施,比如,有工場的大商隊要長途販運貨物時,陳楚會派征北軍沿途保護。在亂世,派兵保護這個條件的誘惑是非常大的。就衝著這一條,基本上所有的商人都開辦了工場。

其實,在最開始,許多商人開辦工場的目的單就是為了征北軍能派兵保護他們的貨物。

但隨著工場運轉起來之後,許多商人發現,通過工場規模化生產出來的產品,成本更低了,他們能賺取的利潤更高了,於是,商人們改變了最初的想法,開始仔細地經營起工場來。其中,開辦工場規模最大,數目最多的要數跟征北軍關係很密切的李泰,李泰在嚐到甜頭之後,已經將整個家族遷到了並州,一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在並州的工場,二是因為李泰對征北軍控製下的並州局勢比較有信心。

隨著各類工場在並州的蓬勃發展,征北軍的財政收入是翻著個地往上漲。正是因為如此,征北軍才能以一州之地負擔起數十萬大軍的開銷。然而即便征北軍的財政收入增長很快,要維持目前這麼龐大的軍隊也是相當困難的。

自從並州軍團組建以來,征北軍的財政便處在嚴重的赤字之中,到雲中之戰結束時,征北軍的財政達到了令人心驚膽顫的最頂點,如果不盡快解決財政問題,征北軍的財政勢必在數月內崩潰。到時產生的連鎖反應是非常危險的。

如果不是之前征北軍在洛陽的收獲,征北軍的財政隻怕是已經崩潰了。

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征北軍必須盡快攻下關中,依靠董卓在眉塢的儲備,足夠征北軍維持兩年有餘。

如果您覺得《重生在三國》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