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社會中每一天所見的、所聽的、所想的,都要比書上那些理論來得更為真實,比書上的那些統計數據更有說服力;你每一天和別人接觸時學習到的生存方法,也要比學校裏教的方法更加有效;你每一天的生活遠遠要比大學裏的生活更加現實更加充實。
如今有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後就麵臨著失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們在學校裏待的時間太長,以至於和社會現實相脫節,對現實情況一無所知,也無法適應現實殘酷的競爭,最後失去了競爭力。如果大學生能夠擺正心態,盡量在社會中鍛煉自己,那麼就一定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一定可以找到生存的方法。
美國有一則非常出名的勵誌故事,講述的是一名流浪少女如何憑借自己的努力,慢慢地突破自身所處環境的限製,最終成功進入哈佛大學學習的故事。這名流浪少女名叫莫裏,她的父母都染有毒癮,她從8歲開始乞討,15歲時她的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從此莫裏流落街頭,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可是早早進入到社會,也培養了她的獨立意識,也使她變得更加堅強。正因為經曆了太多的苦難,經曆了太多的不如意,她在17歲時決定回到學校讀書,以借此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雖然小小年紀就無家可歸,但在她的身上卻充滿了優雅的氣質和真摯的性情,她的執著、不向命運屈服的態度、堅強的意誌和不斷進取的精神鼓舞了成千上萬美國人,因為人們從這個女孩的身上看到的是如何跨越艱難與困境障礙的一種精神,是麵對人生困境時依舊可以自我選擇的動力。很多媒體在評價莫裏時說:“莫裏在社會上就已經學到了生活中所需的一切,而她進入哈佛更像是一次進修。”
所以女人應該明白,社會就是一所最好的大學,在社會中,你才能夠學習到更多有用的東西,女人不應該過分重視學曆,學曆固然很重要,但是將學曆和大學教育當成人生的保命符顯然不夠科學。馬雲在對《贏在中國》的選手作評價時曾說,“創業者最好的大學就是社會大學,我們在社會大學中學的東西更多”。
另外,有些女人可能擔心社會競爭太過激烈,擔心自己無法跟上別人的生活節奏,所以常常會逃避現實,害怕畢業,害怕自己進入社會。就像《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中那個可憐的監獄圖書管理員,他在監獄裏待了幾乎一輩子,早就和外麵的世界失去了聯係,所以當他即將離開監獄時,表現出來的不是喜悅,而是恐懼,最後因為恐懼社會而自殺。女人應該克服這種消極心理,你越是逃避,就越是會感到害怕,生存能力就越小,而當你主動融入社會中去,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