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蜀山曆來以川澤廣遠,風光綺麗而著稱:山阜峻秀,林樹豐茂;飛禽走獸,百草千卉,無不蓄之;山氣成霧,煙雲縹緲;還有那終年積雪的高山峰頂造就的日夜不息的險流飛瀑和東奔大海的江河湖泊,無不令人歎為觀止。泛舟江上,時見飛鳥,常聞獸聲。真個是“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嗟乎,人立如斯之境,豈有不詩興大發,豪邁而歌者邪?當年李白就是於此景此情中自然譜就了這首七言絕唱!讀來隻覺情感噴薄而出,奔騰直瀉。瀟灑如天馬行空,氣勢若大軍馳騁!短短四言,就讓人熱血沸騰,浮想聯翩,幾回夢寄蜀山,真仙筆也!

公元六百七十年。

此時李白尚未出生,自然還沒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佳句流傳。但蜀山江流之上,卻有一老嫗立在獨木舟上,順流直下,正體驗此情此景!老嫗雖沒有李白的詩才,可她衣袂飄飄,淩波若仙,對身後駕船窮追的敵人和江岸兩旁呐喊的兵馬視有若無,仍然盡情享受漂流快感。其高傲狂放之情又不知高出李白多少倍了!

老嫗姓張,小名梨花,久隱梨山。因誰也不知她實際年齡,又因她武功高強,獨居獨行,行事詭秘,江湖上知情的人均稱之為“梨山老母”。

梨山地處山西,梨山老母不遠千裏來到蜀山,並非為體驗漂流快感而來。皆因她的記名弟子薛仁貴,這年帶大兵迎擊吐蕃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因此被高宗皇帝削職為民,閑居山西老家。一日上梨山向師父訴起,梨山老母聞得,又驚又怒。薛仁貴自從被她授以戟法下山後,由一介布衣從軍,隨唐太宗東征高麗,於千軍萬馬中救駕,一舉成名,從此薛家戟法名震天下。

以後逢戰,薛仁貴可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後隨徐茂公東征,一馬當先,首先攻進扶餘城,終於滅了高麗。隨後又掛帥西征,三箭退敵,得勝還朝。將士們高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更是威名遠播。至此,薛仁貴已成了不敗將軍的代名詞。哪曾想與吐蕃一戰,英名一旦毀於將要解甲歸田之年,晚節不保!這叫心高氣傲的梨山老母如何能忍?

她生性一副天不怕,地不怕,永不服輸的脾性,當即問清了詳情,便打發走薛仁貴,破例出山,徑奔吐蕃,刺殺打敗薛仁貴的主帥欽陵。不料欽陵詭計多端,數番較量後,梨山老母中了埋伏,竟而失手。她怒極反笑,在前堵後追的大軍中往來穿梭,如貓戲群鼠,殺得吐蕃兵東倒西歪,自亂陣腳,一時間便死傷二百餘人。但欽陵始終不肯露麵,梨山老母又狂殺了一陣,饑渴襲來,隻得突圍而走。

來到江畔,遇到三個漁人架著木筏,急流而下,好不灑脫,梨山老母看得興起,又不耐在岸上和吐蕃騎兵比腳力,於是一躍上筏,許以重金,讓漁人送她東下。不想這也是欽陵早安排好的陷阱。

梨山老母剛站穩,正要掏出幹糧吃時,三個漁人一起行動,趁梨山老母不防,前後夾擊,二刀在後,一刀在前,已湛湛抵到梨山老母背後胸前,梨山老母不及躲避,危急中一吸氣,頓時將胸前背後肌肉縮進半寸,使猛力向上躍起,隻聽一陣響,胸前背後已被三把快刀劃了三條長長的口子,而木筏已在梨山老母一蹬之下散亂,被急流一衝一旋,頓時四分五裂,幾根木頭各自為生,有的斷裂,有的受阻,有的則順水急漂。梨山老母於間不容發之際躲過三刀偷襲,身在空中。右手暗器已發,隻聽三聲慘叫,三個漁人幾乎同時中針,翻落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