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把酒碗喝幹,朱副部長哈哈一笑,“今天痛快,男人喝酒就應該這樣,用碗喝。”
李偉高插話道:“也要有量才敢這樣說啊。”
朱副部長看著李偉高搖搖頭,說道:“李副區長不能喝酒未免是一種遺憾,可惜!”
“不可惜,看你們喝酒也是一種享受。”李偉高笑道。
“不同,大大不同啊。”喝了不少酒後的朱副部長話語多起來,“你別看我們喝酒,好像是一種男人之間的鬥酒,其實也是喝一種文化,喝酒和搞收藏一樣,而且喝酒很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
朱副部長對著李偉高說:
“像你的下屬覃副主任,外柔內剛,剛柔相濟,肚裏有乾坤,表麵不陳大龍,做朋友可以成為良友,打仗可以運籌帷幄、也可以帶領士兵衝鋒陷陣。”
“朱副部長過獎了。”覃副主任趕緊衝著領導連連擺手自謙。
朱副部長衝他搖搖手,意思讓他不必過分謙遜,接著自己剛才話題往下說:
“剛才韋書記跟我說的話很有道理,一個人要修身養性,尤其是領導幹部,但是,搞修養也不是一味的克製自己,克己複禮。
在中國,酒文化是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子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倡導‘乘物而遊’、‘遊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
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裏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裏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如果不喝酒,怎能體會到中國酒文化的精髓?莊子那種遨遊四海,展翅九萬裏的宏偉氣魄?”
朱副部長今晚顯然喝的盡興,對覃副主任這個新結識的酒友印象極好,說話一副掏心掏肺口氣:
“不瞞你們說,我是通過喝酒了解人性,認識朋友,平時大家清醒的時候愛戴麵具,看不清楚,一喝酒什麼都藏不住了,所以很多領導在酒桌上溫文爾雅、淺嚐即止,就是害怕暴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李偉高在一旁適時附和道:
“有道理有道理!這領導上了坐在酒桌上和坐在會議桌上的表現差別還是很大的。”
“那是肯定的!”朱副部長板上釘釘口氣,“李區長,覃副主任,你們也別驚訝我說這些話,從部隊到地方,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開始很不適應,大家說話都是說一半藏一半,包括我的下屬,往往你搞不懂他們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嘿嘿……酒桌上一喝,什麼都顯原形了。”
覃副主任點點頭,頗有認同感。
他是第一次見到高級別的領導喝酒這樣豪氣,說話這樣直爽,很對脾胃,像區裏的很多領導,分明酒量不錯,可每次喝酒都是遮遮掩掩,感覺就很虛偽。
朱副部長又主動和覃副主任幹了一碗,得意的笑道:
“我們這樣喝茅台,如果周總理泉下有知,恐怕也會拍案而起,罵我們牛飲,糟蹋聖人。”
李偉高湊趣插話:“這話怎麼說?一定是有什麼故事吧?”
朱副部長回答:
“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到達茅台鎮的時候,幹部戰士用茅台酒洗臉洗腳,周總理見了十分生氣,罵幹部戰士們糟蹋‘聖人’。
其實這中間是有典故的,三國時,曹操當丞相,一天,尚書徐邈在家喝酒醉了,正好曹操派人叫他進朝議事,他躲避不及,靈機一動,對使者說道,‘請回稟丞相,臣正與聖人議事,不得功夫。’
來人丈二和尚弄不著頭腦,回去原話複命,曹操一聽‘與聖人議事’,也稀裏糊塗,以為真的有什麼聖人,不敢再問,於是酒就和‘聖人’扯在了一起,‘聖人’成了酒的別名。”
朱副部長說得興起,滔滔不絕:
“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類:酒以治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真正的說來,酒文化就是第三類,‘酒以成禮’。 酒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中國酒文化的實質是儒家文化,真正核心就是儒家文化的‘德’……”
朱部長今天從“酒文化“講到“德”,這還是十分新鮮的論述,覃副主任忍不住問道:“朱部長長看來對酒很有研究,能不能說說,讓我們也開開眼界?”
喝一點酒然後讓對方滔滔不絕,這是酒桌上拉近和對方關係的最大訣竅!
果然,朱部長見有人感興趣,劈裏啪啦說了下去:
“李白揮毫、文君當壚、貴妃醉酒……這些聽起來很精彩的酒故事、酒傳說,還有酒工藝、酒具等都是酒文化的內容,也有些人拿這個到處炫耀,自以為懂一點知識,其實,真正的酒文化核心內容不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