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以胎質細膩潔白、釉層晶瑩肥厚、青花色澤濃豔與黑斑相映成趣、造型凝重敦厚、紋飾題材多種多樣,畫意生動活潑而久負盛名。
明中期以前,景德鎮的瓷土沿用附近麻倉地帶所產的瓷坯,作為瓷器的胎,品質細膩精致,與釉結合緊密,因此器物堅固,很少耗損。
但至明末,麻倉土用盡,隻好以別地區的瓷土作胎,在燒製時便發生胎釉結合不佳的情況。器物口沿由於流釉關係,縮釉的現象便很明顯。
而器物如果口沿有如蟲咬,滿是斑斑駁駁的小窟窿,則在陶瓷界稱其為蟑螂咬口,這是明末清初過渡時期的瓷器常出現的缺陷。
所以,萬曆末期及清初,製瓷工匠總喜歡在器物口沿上一層褐色鐵質的護胎釉,以防釉漿脫落。
劉宇浩剛才就側重的又用肉眼觀察了一次大罐的口沿處,他發現了護胎釉的痕跡相當明顯,就這一點來說,自己看到的和異能鑒別出來的基本情況是一致的。
乘著那個中年男子又在和其中一個人爭論,劉宇浩拿出放大鏡蹲在青花大罐旁邊仔細的端詳起發色的“回青”來。
嘉靖時期原料為“回青”青色呈色出一種微泛紫紅的濃重,鮮豔的色調。
但到了萬曆時期的青花瓷器,除早期仍用“回青”和嘉靖呈色相似以外,中期以後“回青”料斷絕。
改用其他青料,施釉比較厚,釉質也明顯不夠純淨,故青花呈色沒有嘉靖時期的青花濃豔,而呈藍中泛灰的色調,而頗有沉靜之感。
而且,“回青”用完後,改用雲南“明珠”料,與清初期接近,但色調不如康熙翠蘭。
很顯然,劉宇浩再一次確定了自己異能的正確性。
那大罐上的青花發生遠不如康熙時期的青花呈色濃豔純淨明亮,翠藍色調,藍色鮮豔,清澈透底,濃淡相間,層次分明,具有立體效果。
呼……
劉宇浩長長吐出一口濁氣,不得不說,他心裏還是有點小得意的。
以前自己老是直接用異能去甄別一件古玩的真偽,但經過前一段時間自己的惡補,今天他居然能用肉眼也看出了些明堂了。
對於自己來說,這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可為什麼青花大罐底部的胎痕會顯得那麼不自然呢?”
劉宇浩正擱心裏想這個問題呢,沒想到倒先被那中年男子提出來了。
“我怎麼知道,活見鬼了!”
被中年男子問的啞口無言,另一個買家拉長了臉氣呼呼的坐在那裏。
正好,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劉宇浩心裏也不會甘心的,見在場的七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能解釋這點疑問,劉宇浩苦笑著搖了一下頭。
求人不如求己咯!
劉宇浩再次釋放出異能,專門朝青花大罐的底部透視過去。
一秒鍾後,答案有了,劉宇浩的臉也氣歪了。
草,誰這麼有閑心竟然無聊到在青花大罐的底部重新燒鑄了一層圈足,難怪誰也看不出來破綻呢。
不過,劉宇浩在心裏還是很佩服這個突發妙想的人的。
在通常的情況下,鑒別一個古玩的真偽時,胎釉將是重中之重,譬如,上次在琉璃廠遇到的小五不就是拿七八樣碎瓷拚湊的一個梅瓶還差點蒙蔽了長慶的眼睛。
如果圈足和口沿的胎釉不一致的話,品相再好的一件古董也會被人視為贗品,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為這個青花大罐燒鑄圈足的那個人不僅充分的考慮到了人們慣性思維的這一弊端,而且還有一手燒瓷的高超技藝,否則的話,他就算能想出再多辦法也沒用。
王亮在葛誌國的示意下抬腕看了一下時間,笑著說道:“諸位,今天的時間不早了,後麵還有九件藏品,如果有朋友看中了這歲寒三友青花大罐的話,現在就請出價吧。”
屋子裏的幾個人爭論正凶的時候王亮心裏還是非常高興的。
有很多古玩其實都是存在爭議的,可越是有爭議的物件,人們對他的興趣就會越大,還有的古玩店為了使自己的某一件藏品賣個好價錢故意請人來對那物件品頭論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