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馮滬祥對於這些個閑言碎語,卻是絲毫不在意,在他看來,雖然說民族大義當然要講,但是起碼目前看來,段業的大義無虧嘛,人家是漢人,也是在胡人手下當官,可是他助紂為虐了嗎?沒有吧。如今這麼多漢人幫胡人做事,憑什麼就去苛責段業?這不公平!
更何況對於馮滬祥這種人來說,他不缺錢,不太缺名聲,他想要的,無非是個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罷了。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這種家境盈實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不就是一身所學,能夠有個施展的機會嗎,如今天下方亂,但是各路諸侯,馮滬祥都數了數,卻發現沒有哪家比得上段業這裏。
段業出身平民,這樣他就不會有門戶之見,反而能夠以海納百川的氣度招攬天下英才。段業不是士族,所以在他心中,最重要的一定是才學,而不是血緣。更何況,段業今天的一切,天下人都見證了,他是一拳一腳,自己打出來的一片天,沒有任何的討巧,沒有任何的其他因素,完全靠自己。
這樣的人,當然是有真才實學的人。像馮滬祥這種心氣甚高的人,才會真正看得上。
再者,段業這次舉行的科舉考試,其實才是最終打動馮滬祥的決定性因素。
人才選拔,從來都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最開始,任何人肯定都想把位置給自己的親戚朋友,尤其是給自己的兒孫,這也是人之常情,誰不會把好東西留給自己呢?
但是很快就發現這不行。越是重要的職位,越是不行。
王位是可以世襲的,因為王位是一個家族的統治權,需要血緣做傳承,但是即便是血緣都可以,也還要看看嫡庶,看看賢愚呢。
但是官位是不行的,因為丞相就算很能幹,丞相的兒子卻不一定能幹,就算能幹,國王也不希望讓丞相的兒子接著幹,因為如果父子都是丞相,很可能丞相就不想當丞相,想當別的了。
無論如何,對於官員的選拔,都有的共識,是不論公私,都得選能幹的人。
秦代之前,辦法很簡單,完全貴族世襲,但是自從秦代之後,不論朝野都有了共識,那一套行不通。
商鞅變法的一個決定性措施,就是今後人才選拔,隻看軍功!
你能打仗,人頭報功,那麼爵位,封賞,官職,總之任何你夢寐以求的東西,都可以給你!
從此秦人勇於公戰,怯於私鬥,打仗時人人拚死,而朝廷也完全信守承諾,不斷加官進爵,從此秦軍成了天下無堅不摧的鐵軍。
但是剛極易折,秦朝二世而亡,也讓接下來的漢朝謹慎了許多。
漢代的主要辦法,是察舉製度,通俗的說,就是舉孝廉製度。
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製度,也叫「選舉」。漢高祖劉邦在奪取天下後,吸取了秦朝的教訓,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製」先河。惠帝、呂後詔舉「孝弟力田」,察舉開始有了科目。不過這個時候,主要是因為秦朝剛剛滅亡,民生凋敝,讀書人也大多避禍躲進了深山荒野,上位者急需人才來用,而采用的急就章的辦法,其實並沒有製度化。
漢代察舉製度,嚴格地說是從文帝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且定下了考試製度和相關的衡量標準。換句話說,漢文帝明確確定了選拔人才的範圍,標準,以及考核辦法,這標誌著察舉製逐漸步入正軌了。
到了漢武帝時,察舉製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其後,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一年,就詔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長官向朝廷舉薦道德學問優異又有議政能力的人。六年之後,他再次下詔策試良才,並且在這一年明確規定了郡國必須選拔的人數。
當然,察舉製,也還算需要考試的。這是漢代察舉製度的重要環節。被舉者經考試後,由政府量才錄用,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準能貫徹實行,選出真正的人才,還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令下層人士有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
但是更為廣泛實用的,還是舉孝廉製度,所謂舉孝廉,這是漢代發現和培養官吏預備人選的一種方法。它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在漢代,孝廉已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科目,沒有孝廉品德者不能為官。中國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稱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