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苻寶這一手,也是名動天下!他們萬萬想不到,苻寶一個女流之輩,居然還幹得出這一手,難不成淝水之戰後,這大秦帝國,居然又出了這麼一位人才嗎?
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苻寶取得了這樣的成就,男人們心情多半很複雜,有的敬佩,比如段業,有的不爽,比如桓玄。
桓玄不爽,是因為他本已經點起了兵馬,準備千裏奔襲益州,再造不世之功,可是大軍剛剛聚攏,苻寶居然就已經把成都拿下了,這速度,實在是讓人咂舌。
桓玄的父親桓溫,之所以當初能夠權傾朝野,靠的就是軍功,而他軍功的第一項,就是西征四川。
當年割據四川的是所謂的成漢國,桓溫想要建功立業,當然要先拿軟柿子開刀,而且他一下定決心,就迅速行動。首先使袁喬率二千人為前鋒,但是區別在於,桓溫沒有搞什麼誓師大會,他下了將令後,就命令袁喬馬上出兵,然後再上表向朝廷請示。
所以朝廷雖有異議,也無從阻止他了。人家兵都出了,戰爭已經打起來了,你再去鬧,有什麼意思?倒不如坐觀成敗。桓溫如果贏了,那就罷了,如果輸了,到時候再給他好看,也來得及。
但是其實當時,朝中的議論多以為蜀中地形險阻,路途又遠,桓溫兵力不大,難以取勝。
隻有當時桓溫很討厭的一個人叫做劉惔的,卻以為必能成功,眾人問他根據何在,他說:“從賭博可知。桓溫賭博的手段極精,非一定能贏絕不出手。隻怕滅蜀之後,朝廷都得聽他的而已。”
劉惔幼年便與桓溫相識所以他是真正了解桓溫的。也因為這件事,桓溫班師回朝後,才對劉惔刮目相看。
成漢國的國主李勢仗著蜀道險阻,不作戰備。桓溫見此,大軍入川後,根本不在具體的城池,據點,要塞上和他糾纏,而是繞過它們,不惜後路糧草被斷,全軍全速前進,長驅深入,短短兩個月,順江而上的大軍,已經在離成都不遠的平原地區上大耀軍威了。
李勢這時如夢方醒,急命叔父李福、堂兄李權、將軍昝堅等領兵迎敵。昝堅首先領兵到了犍為布防試圖阻擊桓溫。可是他的運氣實在很不好,桓溫到了彭模,這裏離成都隻有兩百裏。昝堅與桓溫走的不是一條路,他不知晉軍何在,隻在駐地傻等。
桓溫與眾將商議進兵方略。有人主張分兵為二,兩路挺進。袁喬反對,他說:“此刻懸軍萬裏之外,得勝可立大功,敗了就全軍覆沒,必須合勢齊力,不可分兵。應當丟掉鍋子,隻帶三天糧草,表示有去無還的決心,全力進攻,必可成功。”
桓溫依計,隻留參軍孫盛、周楚帶少數軍隊守輜重,他自己引兵直取成都。李福攻彭模,被孫盛等擊退。桓溫和李權遭遇,三戰三勝,漢兵潰散,逃回成都。
待桓溫進至成都近郊,昝堅才發現自己的失誤,趕忙回來,但見晉軍已逼近成都,所部軍心慌亂,竟不戰而潰。李勢派的幾支兵都完了,他垂死掙紮,領兵出城,在笮橋迎敵。這是此次戰爭的決戰,也是惟一的一次硬仗。晉軍開頭打得並不順利,參軍龔護陣亡,漢軍的箭射到桓溫馬前,軍心有些動搖。這時,突然鼓聲大振,袁喬拔劍指揮,將士誓死力戰,於是大獲全勝,便又進到成都城下,放火燒其城門。李勢連夜逃往茵萌。他自忖無法再戰,隻得修了降表,派人送到軍前投降,成漢就此滅亡。桓溫也靠著這一戰,奠定了一生事業的基礎,從此桓溫聲名鵲起。
這也是難怪的,從永嘉之亂開始,大晉國喪師失地,先是丟掉了北方的半壁江山,再丟了蜀中,長江天險也幾乎沒有,打仗也都是敗多勝少,如今,桓溫居然能夠率軍,收複整個益州兩千裏地,這樣大的功勞,這樣大的勇氣,天下人哪有不佩服的道理呢?
桓玄如今想的,其實就是效仿他父親已經做過的事情,再來一次!
桓玄相信,曆史是重複的,既然父親當時能夠通過討伐成漢,來改變整個天下的局勢,也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自己為什麼不行?
如今自己的兵,比起父親當年多,自己現在的形勢,比起父親當年好,自己的對手苻寶,那可是個女人!女人能夠懂什麼?如果不是成都那些蠢貨連一兩天都堅持不住,蜀中早就是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