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影響深遠的決定,就這麼定了。禿發靈也沒有再反對,隻是很不悅的看了劉億如一眼,在她看來,正是因為劉億如的緣故,才造成這個事情的形成。
壽春城頭。
城外秦軍,旌旗招展,鑼鼓喧天,城頭晉軍,拚死抵抗,苦不堪言。
大地已經染紅,屍體到處都是,此刻,正是雙方休戰的時刻,因為之前的鏖戰實在太過激烈,雙方幾乎用盡了每一絲力氣,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正因為戰爭激烈,所以現在,卻顯得有些死一般的寧靜。
這一場鏖戰,晉軍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但是好在,壽春,還在晉軍手上。
雙方之所以如此投入,是因為壽春乃是淮泗一代最重要的軍事重鎮之一,淮河主要支流穎河在其附近彙入淮河。穎河為中原與江淮之間的一條重要交通線,穎河與淮河的交彙口曰穎口。壽春正對穎口。自穎河或淮河上遊而來之敵,必經壽春。所以自古,壽春就有“控扼淮穎,襟帶江沱,為西北之要樞,東南之屏蔽。”之美稱。
一般來說,大軍鎮守壽春,一個重要的優勢,就是根本不用派大量的軍隊,付出巨大的成本來運糧食,因為這裏想要自給自足,不是一個太難的事情。
正因為壽春的種種優勢,和其戰略要地的位置,過去這裏曾經多次成為一方勢力的重要根據地。無數的豪強們,都幻想著靠壽春來成就大業。
戰國末,楚失鄢郢之地後,東徙淮南,一度以壽春為都。在春申君黃歇的治理下,楚國一度中興,隻可惜後來內外政策出現錯誤,黃歇又被李園這樣的小人所害,項燕又過去誌大才疏,才導致楚國大局崩塌。
西漢時,壽春為淮南王國都。淮南國地大力強,值漢廷削藩之餘,怯不自安,遂謀起兵。伍被建議:“略衡山以擊廬江,有尋陽之船,守下雉之城,結九江之浦,絕豫章之口,強弩臨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東保會稽,南通勁越,崛強江淮間,可以延歲月之壽。”隻可惜劉安其人,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又碰見了那時候還算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自然是沒戲了。
東漢末,袁術據壽春,帝製自為。但是袁術這人,沒有頭腦,也沒有手段,在條件根本不成熟的時候就敢當皇帝,結果成為眾矢之的,招來殺身之禍。
曹魏後期,鄧艾行巡淮河南北,行視陳、項以東,至壽春,上表建策,建議:“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屯三萬人,什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歲豐常收,三倍於許。如此,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主政的司馬懿采行其策,在淮河南北大興屯田,廣開河渠,以增灌溉、通漕運,自是以後,每東南有事,大軍泛船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為以後西晉滅吳打下了基礎。
而當今天下的局勢,南北雙方對峙於江淮之間,壽春擋南北之衝,為南北雙方爭奪的急所。司馬睿初定江東,應詹即建議說:“壽春,一方之會,去此不遠,宜選都督有文武經略者,遠以振河洛之形勢,近以為徐豫之藩鎮。綏集流散,使人有攸依,專委農功,令事有所局。” 由此可見壽春的重要性。
雖然晉國立足江東,但仍以收複中原為號召,故經營壽春,以守而言,可為淮西重鎮,以進取而言,可與中原形勢相呼應,且兩淮間為流民所集,招集安撫,意義亦大。而北方的胡人勢力,也深知壽春的巨大戰略意義,因此幾十年來,南北勢力在壽春一線,展開了慘烈的爭奪。
十五年前,豫州刺史袁真據壽春降前燕,這一件事,震動天下,因為壽春一丟,兩淮門戶為之洞開,晉庭不敢大意,當然馬上派兵鎮壓,而袁真也迅速向鮮卑人和氐人求援,不出意外,前燕、前秦同時出兵救援。
好在這個時候,彼時威震天下的晉大司馬桓溫尚在,在這種關鍵時刻,他親自上陣,率軍擊破前秦援兵,攻破壽春,收複壽春。
再說去年的苻堅伐晉,前鋒已拔壽陽,但就在壽陽附近的淝水,謝玄所率晉軍擊破前秦軍隊,收複壽陽,前秦經此一敗,頓成崩潰之勢。
劉裕現在站在壽春城頭,大口大口的喘著粗氣,他的手,還在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