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書戰戰兢兢的拿了文房四寶來,沒想到桓玄居然真的上去,提筆就寫,半盞茶的功夫居然寫好,還振振有詞道:“叔父您看。”
桓衝本來說軍令狀隻是嚇嚇桓玄,沒想到他居然真的寫了,讓桓衝氣的不行,迭聲道:“你趕緊畫押,啊!快!,不畫押我就馬上對你動軍法!”
這一幕發展的實在太快,所有將領都沒有料到,他們眼睜睜的看著桓玄咬破手指,沾了自己的鮮血,然後毅然決然的按了上去,而桓衝當即氣結,差點暈厥過去……
西線還在一個短暫的動態平衡之中,可是老話說得好,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本來順風順水的北伐,看起來真的可能會給攪黃了。
東線本是謝玄掛帥,一路之上,持重而行,隻走大路,穩紮穩打,也算順暢。但是問題在於,謝安的兒子謝琰,為人剛愎自用,心胸狹窄,加上這一次謝石坐鎮壽陽,本來為的是放手讓年輕一代發揮,可是他卻忽略了一個問題,謝玄和謝琰早就不對付了。
之前謝石畢竟是叔父輩的,謝琰就算也心裏不以為然,終究還不敢公開造次。可是謝石一旦不在,一個謝玄,可是壓不住了。
謝琰的親兵也隻有謝琰指揮得動,而且眼看東線一路坦途,謝琰早就不服氣謝玄那種慢慢前進的路子了,於是自顧自的率軍一路北上,直取山東。
謝玄苦勸難止,可是謝琰既然擅自行動,率軍北上,就已經把原來的部署給拉開,謝玄如果不管,讓謝琰孤軍北上,一旦被包了餃子,後果自己也承受不起。再怎麼說,他隻是侄子,謝琰可是兒子,疏不間親的道理,謝玄是懂得的,哪怕謝安深明大義,謝玄也不敢冒這個險。
謝琰北上的時候,開始也是留了個心眼,總記得先派斥候偵查,同時留兵保護後路,可是後來他驚奇發現,所遇敵軍,俱都拚死抵抗,但是都不是一戰之敵,開始謝琰還以為是敵人的誘敵深入之策,也沒敢冒險,可是後來連克十餘座城池,都是這樣,謝琰按捺不住,親自動酷刑提審俘虜,這才曉得,是大秦帝國早就沒有兵了,這些人大都是剛剛加入軍隊的老百姓,雖然選的都是良民,忠誠沒有問題,可是戰鬥力實在一般。
大喜之下的謝琰再無顧忌,連續命令士卒加快速度,終於在十一月中旬抵達黃河!
而秦軍沿河守軍,雖然拚死抵抗,但是謝琰親自率軍殺敵,一戰而破,就在當天,謝琰率軍渡過黃河,直指濟南。
渡過黃河的謝琰詩興大發,當即賦詩,鼓舞全軍,要他們奮勇殺敵,封狼居胥!
秦軍可能這麼不堪一擊嗎?東線的石越可能這麼無能嗎?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解釋也就是唯一的:這是個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