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安他們這一群孩子的事情在這個地方可以算的上在這個很好很好的學校裏可以算的上一個很大的風浪,但是再大的風浪比起大海來說都是渺小的,大海總是用自己的胸懷來包容著海浪,無論浪吞沒了些什麼。在時光的沙漏中這件事就被慢慢的淡忘了,因為人們不可能總是停留在同一個時間點上,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繼續。更何況這件事情是對於一群學校老師眼中十分優秀的孩子,他們雖然在大海中泛起了風浪,但是他們並沒有淹沒岸邊的村莊,也許在同級的孩子眼中他們也許隻是學習特別好,但是對於老師來說這就夠了,尤其是高中的老師。
隨著太陽向北回歸線的移動,天氣越來越熱,孩子們在學習中慢慢度過了春天,隨著夏天的到來,他們所要麵臨的選擇也跟隨著夏天的腳步到來了,業餘這樣的選擇會改變每一個人的一生,但是請相信人生的選擇有太多,並不是一個選擇做錯了,生活就會錯了,生命並不會因為一個選擇而改變。
對於若安他們這一群孩子,大家都想要去讀理科,隻有陳超因為理工科的成績並沒有文史科的那麼好,還有他也對文學很喜愛,在家長和老師的勸說下決定去讀文科;當那一群人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大家都說他喜歡就好,隻有一個人猶豫了,那個人經過一番思考最終改變了她的選擇,最後在文理分科的表格上麵寫下了文史這兩個字,那個人就是將媛媛。當然大家也都明白蔣媛媛想的是什麼,所以大家也都沒有勸媛媛。畢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不害怕錯過,我們之所以平凡,就是因為我們害怕錯過自己珍愛的東西。
當媛媛剛決定選擇文科的時候若安就問過媛媛:“你真的想好了嗎?你真的願意嗎?”若安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作為媛媛的好閨蜜她知道媛媛一心想要成為一名醫生,而且媛媛的這個夢想從初中到高中都沒有改變過,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改變過,若安知道如果媛媛選擇了去都文科想要成為一名醫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媛媛開始給若安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後來她給若安的回答變成了:“我願意。未來的事誰會知道呢?”就這樣那一去小夥伴有兩人去讀了文科,其餘的都選擇了理工科。當然人不可能一成不變,那一群曾經一起瘋狂的小夥伴也會改變,時光會改變一切,就像蔣媛媛說的一樣:未來誰會知道呢?是的,未來的事情,誰都不知道會怎樣。
在媛媛選擇文科的時候也有另一個人去問媛媛想好了嗎,那個人是金立,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所有人都不知道,除了林若安;但媛媛的回答依然是:“我做的事情我願意。”
就是這樣簡單的“我願意”三個字,若安就可以看出媛媛那顆堅持的心,若安也明白了她對陳超的堅持。
當後來若安問起金立這件事情的時候問了金立你怕不怕錯過這個問題,金立的回答是這樣:“既然害怕錯過,那不遇見更好;連遇見都不能夠,那又如何知道錯過的美好,也許永遠的不到的東西才會覺得很美很美。”當聽到這樣的回答的時候若安突然想到了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才在她的心裏越來越美好。後來金立還告訴了若安:“他覺得若安是個很優秀的女孩子,他在開學第一天報到的時候就排隊在了遠遠地後麵,看到了媛媛那很漂亮的字,記住了那個長的很清秀的女孩子,他原本不相信一見鍾情,但是看見了媛媛他改變了他的想法。”金立還說:“也許是媛媛太優秀,他覺得他自己配不上媛媛才會羨慕,也許並不是他自己所說的一見鍾情。”
金立並沒有因為自己喜歡的女孩子因為別人改變了選擇,每天依舊笑嘻嘻地,很開心。但若安明白,我們都害怕錯過,我們都是普通人。如果害怕就可以選擇不去麵對,那還是人嗎,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夠選擇,所以我們才是普通人,我們到最後無論怎樣都隻剩下麵對,即使逃避也是一種麵對。生活就是這樣,我們隨時隨地都會遇到驚喜與驚嚇,生活的軌跡是否改變並不是因為命中注定,而是取決於你是否願意。我願意與我不願意帶來的可能是不同的結果。但生命所留下來的痕跡都是自己寫下的最美詩文。
就是這樣,這個夏天他們做出了自己的決定,無論是怎樣的結果,那個選擇的人無論說出口還是沉默在心裏,無論是願意還是嘴裏麵的不樂意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我願意”這三個字,選擇是自己做出的,這樣那樣的原因改變了我們的初衷但最終選擇怎樣做下去的還是我們自己,選擇了的路都由我們自己走,無論怎樣我們都勇敢的走下去。
這個初夏,還沒有到達最熱的那幾天,但孩子們已經開始準備著他們的仲夏時光,熱的激烈的日子也在一步一步的向著他們走來,他們也向著少年越走越遠,也許過了這個夏天他們將要麵對一場新的旅途,遇見新的夥伴。總之每一個人都會走上自己的旅途,遇見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