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寄語

萬事萬物總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勞永逸,職業也是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職業變遷不斷加快,不同職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麵對日新月異的職業世界,大學生不能幻想著再憑一紙證書換回“鐵飯碗”了。因此,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對職業的認知,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素質,積攢將來進入職場的資本。隻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理論知識

1.1 職 業

1.1.1 認識職業

1.職業是人的生活方式

從人類社會產生開始,就有了勞動的分工,於是種種職業也應運而生。

“職業”,是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人,一般都處在某種職業崗位上,這就使得每個人都成為“職業”這個社會勞動大機器中的一個部件,不僅受到社會方方麵麵的影響,同時又在社會的運轉中扮演著一個特定的職業角色:教師、員工、醫生、自由職業者……

在一個人漫長的一生中,職業生涯占據著長達四五十年的時間。在進入職業生涯之前的十幾、二十幾年,其生活也與未來的職業預期有著一定的聯係;年老退休以後的生活,更是以前的職業際遇在某種意義上的延續。

2.職業造就人的命運

命運可以說是人們自身條件、自我努力與所處的外部環境相互互動的產物。一個人為了生活得更美好,進行方方麵麵的努力,於是才有了種種結果;而種種機遇、種種結果的累積,才形成一個人的命運。

從人生發展全過程的角度看,際遇、命運就是人的生涯。一個人長大成人、融入社會,有兩項重大問題要解決,那就是尋找工作和組建家庭。“組建家庭”是婚姻社會化問題,“尋找工作”則是職業社會化問題。所謂職業社會化,就是一個人走上社會,尋求到一定的職業崗位並在這個崗位上工作,適應工作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與人際環境),然後在社會中尋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並得到終身的歸宿。從這個意義上說,職業造就了人的命運。

3.職業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一些傳統職業正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如鉛字排版員、抄寫工、翻瓦匠、尋呼台職工等,而一些新的職業正在不斷興起,如近年來新增的信用管理師、公共營養師、寵物健康護理員等。而在新舊職業更迭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職業自身單純的興起與消亡,更多折射出的是社會的變化發展,而這種變化發展,卻讓人們對職業有了更多的思考。

1.1.2 職業的基本含義

職業,簡單講就是工作。從詞義學的角度看,“職業”一詞由“職”和“業”構成,“職”即職責、天職,“業”即事業、行業、業務。從勞動社會學的角度來說,職業是勞動者能夠穩定從事的有酬工作,是勞動者足夠穩定地從事某項有酬工作而獲得的勞動角色。在英文裏,從最原始的意義上講,“職業”(profession)一詞意味著聲明或者宣誓(professing)的行為與事實,它意味著職業的從業者們具有較他人更多的知識。這些高度專業化的知識往往由通過科學研究與邏輯分析而獲知的抽象原則所組成,並且是社會能夠持續運轉的必要條件。此外,職業的從業者對其工作應當具有利他性的動機,他們的職業活動被強調服務理念與客戶利益的職業倫理所約束。

我們認為,所謂“職業”就是指人們在社會中為了謀生和發展而擔任的職務或工作。它是人們生活方式、經濟狀況、文化水平、行為模式和社會地位的綜合反映,本質上折射的是人與社會的關係。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從事某項工作雖可獲得報酬,但不為法律所認可,不能視之為職業。另外,凡幫助家人工作而間接獲得報酬,且工作時間固定的也認為是有職業。有工作而無報酬,如義務從事公益工作者,不認為是有職業;有收益而無工作,如依靠財產生活者,也不認為是有職業的。

1.1.3 職業的特征

1.職業的社會特征

(1)同一性

首先是行業內的同一性。同一類別的行業內部,其勞動條件、工作對象、勞動強度、工作內容、操作內容、人際關係等方麵都是相同或相近的。由於情境的同一,人們就會形成同一的行為模式,有共同語言,很容易相互認同。同事、同行,就是指有一定類似之處的人群。基於此,才形成了諸如行業工會、行業聯合體等社會組織,才有從業者的利益共同體。

其次是行業之間的同一性。在不同行業的不同職業類型之間仍然存在著相同點,如工作時間固定、按勞取酬、崗位固定等方麵基本相同。應當注意的是,職業的同一性特征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同階段的表現有所不同。

職業的這種同一性,往往會給人們打上社會印記。例如,張三是教師,人們就會認為他穩重踏實,有學問;張三改行當偵探,人們就認為他精明能幹;張三又去搞影視,人們則認為他活潑浪漫,有才情。

(2)差異性

首先是行業性差異。不同行業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其勞動條件、勞動強度、工作對象和勞動內容等方麵都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行為模式、語言習慣、道德規範和職業心理。一般來說,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有機體,必然存在分工,存在多種多樣的職業。古人說世上有三百六十行,現代社會則有著多達幾萬種職業,各類職業間大相徑庭,隔行如隔山。

其次是時代性差異。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職業在同一行業、同一階段、同一區域內的分布狀況會有所不同,選擇職業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技術的進步、經濟結構的變動和社會的發展,新職業不斷產生,其數量要大於被淘汰的舊職業。當今社會,職業差異還在繼續加大。

(3)層次性

首先是各類職業間的層次。眾多的社會職業可以區分為不同的層次。盡管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看,“存在即合理”,職業間不必區分重要與否,或者說沒有“高低貴賤”的等級性;但實際生活中,由於不同職業對人的素質要求不同,如醫療衛生、教育、工商稅務、法律事務等職業,需要較高的素質和能力;另外,由於不同職業的體力、腦力付出不同和工作複雜程度的不同,以及工作的輕鬆性、教育資格條件、在工作組織權力結構中的地位、工作的自主權、收入水平、社會聲望等方麵的差異,產生了職業的層次之分。這種差別本身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也就決定了人們對職業層次的認識。

其次是各個職業類型內部的層次。這主要是根據勞動者所履行的領導職權和承擔的責任不同進行劃分的,也就是指職位。

(4)時代性

首先是職業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一部分新職業會產生,替代一部分過時的職業。例如,20世紀以來,出現了廣播電視播音員、計算機程序設計員、計算機文字處理員、激光照排工、汽車玻璃維修工、婚姻家庭谘詢師、化妝品配方師等新職業;而原來已有的農民、教師、會計等傳統職業,其勞動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電話接線員、機械打字操作員、鉛字工等職業已經或者趨於消失。

其次是不同的曆史時期具有不同的熱門職業。人們在擇業時,受到社會對職業的需求情況、個人興趣、社會觀念、時代風尚、媒體宣傳及社會輿論等的影響,就形成了不同時期的不同熱門職業,如我國曆次出現的“下海熱”、“銀行熱”、“計算機熱”、“炒股熱”和“公務員熱”等。這些熱門職業的出現,都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和各行業發展需要的。

小資料

個人與時代精神的關係,往往也反映在人的職業取向上。例如,十年“文革”期間,知識分子被視為“臭老九”,受到非人的迫害,人們遇到知識分子唯恐避之不及;粉碎“四人幫”之後,人們都追求上大學,當科學家、做工程師;改革開放以來,許多人轉而注重第三產業的職業,下海經商,不少人把從事商業經營、飯店管理當成“時尚”的工作。

2.職業活動的特征

(1)社會性

職業充分體現了社會分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每一種職業都體現了社會分工的細化,體現了對社會生產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馬克思明確指出:“每一種職業都是社會分工中的一定部門”。職業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而出現,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變遷。每一個社會成員,隻有在從事社會職業的活動中,才能體現自身價值。而社會整體也以全體成員的勞動成果作為積累而獲得持續的發展和進步。

(2)經濟性

所謂職業的經濟性,是指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活動,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並取得一定的經濟成果,從而獲得經濟收入或報酬。這是社會、用人單位對勞動者付出勞動的回報和代價。正是因為職業具有明顯的經濟性,勞動者以此來維持生活,從而保證了整個社會的穩定。

(3)技術性

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有相應的職責要求。職業是人們從事的專門業務,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和具備該職業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特定的職業道德品質。例如,汽車維修工要有汽車構造等方麵的知識,具備汽車故障診斷與維修的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不過,從事某些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比較容易掌握,從事另一些職業活動的知識和技術不易掌握。有的職業活動的知識和技術必須在特定的學校、培訓機構裏獲得,有的卻可以在家庭、就業實踐中獲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勞動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職業的專業性也越來越強。

(4)規範性

任何職業活動特別是技術性較強的職業活動必須遵從職業規範。職業規範主要包括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守的操作規則、辦事章程、職業道德規範和在職業活動中養成的種種習慣等。這些職業規範或以法律、法規,或以組織章程和有關公約、守則的方式體現出來,或隻是一些約定俗成的非正式的規範。無論何種職業活動都要受一定職業規範的約束。

(5)群體性

職業的存在常常和一定的從業人數密切相關。凡是達不到一定數量從業人員的勞動,都不能稱其為職業。群體性並不僅僅表現為一定的從業人員數量,更重要的是一定數量的從業人員所從事的不同工序、工藝流程表現出來的協作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人際關係。從業者由於處於同一企業、同一車間或者同一部門,他們總會形成語言、習慣、利益和目的等方麵的共同特征,從而使群體成員不斷產生群體認同感。個人對相關職業特性的了解和認同,能夠促進其更有效地實現就業和職業生涯的發展。

(6)穩定性

任何一種職業都要經曆一個從醞釀到形成,從發展到完善,再到消亡的變化過程。一般來說,構成職業生存的社會條件變化是比較緩慢的,使職業的生命周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盡管現代科技飛速發展,職業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產生和消亡,但是這種產生和消亡不涉及所有的傳統職業,例如醫生、教師、商人等,從古至今,堪稱永久性職業;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21世紀激光器的發明和應用是最快的,但也需要一年的時間,與此相關聯的新職業發展少說也得幾個年頭。即使從業的個體麵臨著頻繁的職業變化,但其本身還是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從事一種職業,因此是相對穩定的。現在教育實行了專業化、規模化和科學化,使職業都具有穩定性。

小資料

我知道什麼是勞動: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

——高爾基

要從職業上獲得幸福,必須具備下列三個條件:一是適合做哪些工作;二是工作量切勿過多;三是抱有必成的信念。

——富蘭克林

1.2 職業分類

職業分類是以工作性質的同一性為基本原則,按照統一的分類原則,運用統一的標準和方法,對社會各行各業所從事職業進行的係統和全麵的劃分。通過職業分類,擇業者可以更好地認識職業的特點和屬性,把握不同職業的本質差別,並結合自身實際選擇合適的職業。

1.2.1 職業分類的原則

1.同一性

同一性是職業分類的最基本的原則。具體來說,它是指構成一個職業類別,必須在工作範圍、工作內容、操作方法、使用工具以及工作環境等方麵都是同一的。

2.標準性

職業分類是一項複雜而又重要的工作,對於職業的分類,要有嚴格的標準。特別是對於政府管理來說,標準性是極強的。這種標準反映為一個國家的“職業分類標準”,即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製定和實施的“國家標準”。

3.多級性

社會職業是一個龐大而又複雜的現象,有著數千甚至上萬個類別。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體係,需要劃分為幾個不同的等級或者層次,每一個等級或者層次中一般都有許多的類別。這樣,才能夠把龐大而複雜的“職業”區分開。

4.現實性

職業分類是一個現實的範疇,它要反映社會實際,是基於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技術狀態、社會文化狀況,以及對於人的勞動狀況來劃分的。

5.應用性

職業分類雖有作為理論和學術研究的用途,但其主要用途是應用。職業分類的用途非常廣泛,可以用於國家對於“人”的數據的標準編碼管理;可以用於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狀況的統計;可以用於人口普查和勞動力統計調查;可以用於大中學校職業指導;可以用於學校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可以用於政府勞動管理機構的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和就業管理工作;也可以用於企事業單位的員工的管理等。

1.2.2 職業分類的方法

1.國際標準職業分類法

從國際角度看,聯合國勞動領域的專業性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在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組織許多國家的有關專家和國際組織,共同編製職業分類的工具書。1958年國際勞工組織的工作機構——國際勞工局頒布了第一部《國際標準職業分類》,它成為各國編製職業分類的依據和各國間交流的標準。

國際標準分類體係,是一個提供了包括全部文職工作人員所從事的職業在內的係統化的分類結構。在這個體係中,包括8大類、83個小類、284個細類、1506個職業項目。在這一分類體係中,每一個分類體係中,每一個職業都有一個5位的職業編碼、一個名稱和一個定義,職業定義說明該職業工作者的一般職權、主要職責和任務。

2.國家標準編碼法

(1)國外的國家職業分類標準。許多國家的政府都組織本國的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編製職業分類的本國標準。各個國家的經濟條件不同,又有不同的管理需要,因此其國家職業分類標準就有所不同。

加拿大組織300個專家經過7年編製的《加拿大職業分類詞典》於1971年出版。該詞典包括 7000 多個職業名稱詞條,其職業詞條的內容包括:定義和職責、考核和提升要求、從業者必須具備的各方麵條件和素質等。該詞典內容豐富全麵、概念清楚、描述翔實,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社會用途麵非常廣泛,是一部具有很大國際影響的工具書。美國勞工部的職業分類目錄,也是具有較大影響的實用性職業分類標準。

(2)我國的國家職業分類標準。我國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中的職業,采用大類、中類和小類三個層次的體係。與此相關,我國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標準局在 1986年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職業分類和代碼》。1995 年,我國開始編製詳細的職業分類大典。我國職業分類大典的編製工作,由原國家勞動部主持,共組織了 50 多個部委、機關從事涉及職業分類的勞動人事幹部和有關研究機構、大學的專家學者近千人參加。該大典的體係與國際標準基本對應,於2000年頒布。

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比照國際標準,把職業分為四個層次,包括8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職業分類大典中的“細類”,是我國分類體係中的最基本類別,即我們所關心的“職業”。內容包括職業編碼、職業名稱、職業概述、職業定義、職業內容描述,以及歸屬於本職業的工種的名稱和編碼。

3.部門工作標準法

對於政府不同部門來說,由於所進行職業方麵的管理內容、角度不同,因而也有著特定的職業分類。政府勞動部門從就業、勞動管理和職業技能的角度進行分類;政府教育部門從學校專業設置和學生職業選擇的角度進行分類。例如,我國政府勞動部門製定了工作類別的“工種目錄”,政府教育部門製定的學科分類和專業設置與職業分類也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如稅務專業、機械專業、文秘專業、烹調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等。

4.職業指導分類法

職業指導是一個涉及麵廣、意義重大的領域,從對人進行職業指導工作的角度,也有著若幹種職業分類方法,而且這些分類與心理學對“人”的劃分緊密聯係。職業指導領域的職業分類方法主要有:

(1)霍蘭德分類法。這一方法把職業分為現實型(即技能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即領導型)和傳統型(即常規型)6種。這是一種非常重要又應用普遍的分類法。

(2)興趣分類法。這一方法與人的活動興趣相聯係,把職業劃分為戶外型、機械型、計算型、科研型、說服型、藝術型、文學型、音樂型、服務型和文秘型10種。

(3)教育學科分類法。這一方法把專業大類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科、工科、農學、醫科、家政、教育、藝術和體育10種,職業則與之近似或相關。

(4)DPT分類法。這一方法把職業分為與資料打交道為主的工作(D)、與人打交道為主的工作(P)和與事物打交道為主的工作(T)3 種。有的學者還增加了“思維性工作”(I)的內容,這一方法成為DPIT分類法。

5.人力資源管理實用分類法

從現實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看,職業或者工作、崗位,首先是體力和腦力兩個最大的類別。進一步來說,能夠為用人單位掌握、用於招聘選拔人員和進行崗位管理的職業,可以劃分為科學研究、工程技術、經濟工作、文化教育、文藝體育、醫療衛生、行政事務、法律公安、生產工人、商業工作、服務工作和農林牧漁12個類別。

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具體工作業務中,也使用上述霍蘭德分類法或DPT分類法等。

6.社會地位分類法

在社會科學研究和統計工作中,還把職業按照社會地位或者社會階層進行劃分。主要劃分方法是愛德華茲的職業地位劃分法。該方法把職業分為專業人員(或專門性人員)、業務經理、官員及類似職業、熟練工人與工長、半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等。

1.2.3 西方國家的職業分類

世界各國國情不同,其劃分職業的標準也有所區別。根據西方國家一些學者提出的理論,在國外,一般按三種方式對職業進行分類。

1.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性質、層次進行分類

這種分類方法把工作人員劃分為白領工作人員和藍領工作人員兩大類。白領工作人員包括:從事專業性和技術性工作的人員、農場以外的經理和行政管理人員、銷售人員和辦公室人員。藍領工作人員包括:從事手工藝及類似工作的工人、非運輸性的技工、運輸裝置機工人、農場以外的工人和服務性行業的工人。這種分類方法明顯地表現出職業的等級性。

2.按心理的個別差異進行分類

這種分類方法根據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創立的“人格——職業”類型匹配理論,將人格類型劃分為6種,與其相對應的是6種職業類型,即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

3.依據各個職業的主要職責或“從事的工作”進行分類

這種分類方法較為普遍,以兩種代表示例。其一是國際標準職業分類。國際標準職業分類將職業由粗至細分為4個層次,即8個大類、83個小類、284個細類、1506個職業項目,總共列出職業 1881 個。其中 8個大類是:①專家、技術人員及有關工作者;②政府官員和企業經理;③事務工作者和有關工作者;④銷售工作者;⑤服務工作者;⑥農業、牧業、林業工作者及漁民、獵人;⑦生產和有關工作者、運輸設備操作者和勞動者;⑧不能按職業分類的勞動者。這種分類方法便於提高國際職業統計資料的可比性和加強國際交流。其二是加拿大《職業崗位分類詞典》的分類。它將分屬於國民經濟中主要行業的職業劃分為 23 個主類,主類下分 81 個子類,489個細類,7200 多個職業。此種分類對每種職業都有定義,逐一說明了各種職業的內容及從業人員在受教育程度、職業培訓、能力傾向、興趣、性格及體質等方麵的要求,有較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