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新王登基,改國號為元啟。此為銘朝元啟第一年。
盡管先王已死,民間卻眾說紛紜。因為先王在世時,天下昌盛,政通人和。且不說臣子大多是科舉選出的,對朝廷萬分忠心,先王實力本身就非常雄厚,無人有足夠實力去謀權。先王正直盛年,身體安康,死前並沒有傳出任何病危的說法。皇室卻對外宣稱是得了不治之症,本身就令人懷疑。加之有人聽說先王死時十分突然,毫無征兆,城中百姓不免紛紛猜測。
清晨,京城大街小巷的各家店鋪紛紛大開門戶,小販走街串巷地叫賣。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
一個模樣頗似老書生的人擺開了攤子說書:“...民間有傳:先王仙逝頗有一段淵源…”
聽到有關先王之事,好些人便紛紛圍了過來。
看到起了效果,說書人神秘莫測地笑道:“傳說先王最寵愛的一位女子並不是現在居住在宮中的柳太妃——就是前朝丞相的長女,而是另有其人。”
‘先王臨行前啊,是看了一幅畫像。那畫是一幅女子的丹青,畫中人顏色無雙,這幅丹青還是她得寵時先王為她親手描的。這女子來曆不簡單,聽說是先王有一次出遊,對她一見鍾情,遂帶回宮中,不顧皇家聯合反對,就把她娶了下來。因那女子喜愛芙蓉,便賜封為荷妃。“
喝了口茶,繼續道:“可惜好景不長,柳家在朝中實力愈來愈大,迫於柳家的勢力和一些虎視眈眈的諸侯,隻得拋下這女子。繼而柳妃漸漸專寵。聽說那女子最後被逐道宮外,顛沛流離間竟因病重而香銷命隕。說來也怪,數年前,先王聽說那女子死時並不感到十分悲切;但是那日看了那幅畫時,卻突然感到萬分悲痛,遂氣急攻心而亡。”
“民間有人猜測是那女子的冤魂索命來了。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這事兒啊和莫染閣有關。”
一聽到“莫染閣”一些小販紛紛放下活計聚過來。這莫染閣,實際上是座花樓,卻又不同於其他花樓。本來是煙花之地,卻偏偏又起名莫染,好似在拒絕人一樣。
莫染閣製度嚴於京城的任何一座花樓。本來青樓女子有賣藝的,也有賣身的開青樓的一般都有做官的當靠山,要是有官員看中了哪位姑娘,偏偏這姑娘賣藝不賣身,要是這官員的官職足夠大,那麼這姑娘就算不願從也得從。本來就是煙花之地,是非真假實在是太多了。
然而莫染閣卻不一樣。
青樓裏頭一般是穿青衣的賣藝,穿紅衣的賣身。上回朝中有一位三品官員看中一位青衣,人家不肯從,結果最終那姑娘沒事,倒是那大官著實受了一番驚嚇。回到府上還不停喃喃而語;“這莫染閣的人惹不起呀….”
別人問他到底出了何事,他卻死活不肯說,還勸人家最好不要去瞎打聽。
莫染閣的名聲從此就傳開了。莫染閣才開了五六年,在這京城裏頭不算長,卻能有如此之大的靠山,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話說回來,先看說書人這兒:
“莫染閣建起前啊,哪兒一帶曾經是一片荒野,方圓百裏,寸草不生。但它在皇宮一帶邊緣,沒人敢去打擾。隻是聽說呀,那兒曾是荷妃死的地方,她
怨靈就在那兒呢。莫染閣哪裏有甚麼官員作靠山,它的靠山是鬼嗬,凡人都不敢去惹!”
眾人一篇唏噓。
有人問道:“那荷妃當真是在那兒死的?她為何不早點報仇,非要拖上個十幾年?”
說書人故弄玄虛:“這我就不清楚了,皇家的愛恨情仇,豈是你我之輩所能弄清的。”
眾人還想繼續問,卻突然遠遠看到一群巡邏的官兵,便立馬紛紛散去。
領頭的官兵大踏步走過來:“剛才發生了什麼事呀,那麼熱鬧,怎的我們一來,就
都跑了?”
四下裏沒人敢吱聲。
那官兵四處看一周,發現並無異常,麵色漸漸尷尬起來,但為了挽回尊嚴,還是補充了一句:“以後沒事少聚在一起亂嚼舌根,讓人看了還以為有人要聚眾鬧事呢。幸虧你們今天遇上了我,就暫且放你們一馬,各自做你們的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