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改革布局(四)(1 / 2)

在接見了王春玲和陳公博的次日,王振宇連續五個晚上都在接見南京方麵來的要人,其中有同盟會係的胡漢民,光複會係的蔡元培,進步會係的梁啟超。此外還有國民政府政務院總理熊希齡以及章太炎、陳炯明。

這六個人與其說是接見,不如說是談判。而且實際上這次接見是胡漢民主動要求的,在孫文被迫病休之後,同盟會係遭到了沉重打擊,章太炎領導的光複會係立刻表現出了咄咄逼人的態勢。胡漢民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同盟會係離不開孫文這樣一個核心領袖。好在章太炎誌大才疏,或者說比較理想,在同盟會係勢弱之後居然直接來挑戰王振宇。這讓王振宇很是不滿,緊跟著光複會係遭到了王振宇的打擊。但是同盟會係上下卻依然盼望孫文複出,而王振宇則和這班官迷不同,他考慮的問題已經升華和超越了這個層次了。

農村問題的改革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章太炎和光複會係代表的是江浙財閥的利益,一直以來他們都是反對土地改革和農村改革的。而同盟會雖然也反對,但是他們代表的是南洋財閥的利益,相比之下就沒有光複會係反對的那麼嚴重。這也使得王振宇在刺殺事件之後再次決定和同盟會係建立合作關係,至於熊希齡和梁啟超他們領導的進步黨係,實在是缺乏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現在的那點聲勢也是王振宇照顧得來的。不過沒關係,王振宇要的就是有這麼一幫子人在政府係統中替自己搖旗呐喊,此外還有王振宇自己的嫡係,這個派別是在陳紹等人組織下崛起的,人稱國社黨係。

汪精衛刺殺事件發生之後,原本的一黨之內矛盾日趨劇烈,王振宇在上次黨務會議上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這次接見六人時第一句話就是:“日子總是要過的,兄弟合在一起過分開過都是要過的。既然你們在南京覺得合在一起合不下去了,那就分開過,各組各的黨,願意聯合執政就聯合,不願意想單獨的執政的就單獨執政,執政不了的就下野,履行民主監督職能總是好的。”

第二句話則是:“國民政府主席還是要讓有名望的人擔任,這樣在政府的改革中,政務院的獨立性進一步加強有了理論基礎。同時則是讓國民政府的威望進一步提升,所以我考慮孫文孫先生在病體痊愈之後繼續擔任這個職務。至於我叔叔,他現在隻是代理主席,所以你們不用操心他的問題。”

接下來幾天就有的忙了,這六個人可不是王振宇的什麼忠誠下屬,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們隻是王振宇的合作夥伴。現在的政局走到了利益再次分配的地步,大家自然是擼起袖子要一爭短長了。於是長江飯店這座24層的望江大酒店進入到了一個空前繁忙的時刻,所有政治派係的精英紛紛離開南京來到這裏。幾乎是徹夜不眠的討論和研究,一個個涉及國民政府改革的方案紛紛湧現出來。。。

這才是王振宇想要的狀態,雖然知道曆史走向,可是要他自己拿出改變曆史走向的方案那就太辛苦了。所以他一直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大家把可以改變曆史走向的方案拿出來,自己慢慢挑,看看那個答案是最符合題目的,如此王振宇就能輕鬆許多了。

最終丟在王振宇案頭的方案還確實不少,不過第一個引起王振宇興趣的方案並不是涉及政府改革的方案,而是梁啟超方麵幾個方案中的一個,由參政院參議員梁漱溟和四川省議會議員晏陽初一起構思撰寫的《新鄉村建設辦法》,足足三萬字,涉及農村改革的多個方麵。

其中對於梁漱溟,王振宇的印象很深。到不是此人在建國後的曆程,那完成就是一部《右派是怎樣煉成的?》。真正讓王振宇記住這個人的是在山東作戰之前,正是這位仁兄提出了拒絕接受直魯聯軍軍官投降的議案。雖然由於王振宇的人為操作,戰爭的規模僅僅是從徐州延伸到山東的邊界就停止了,但是梁漱溟的大名卻通過各種新聞報紙轟動一時了。

不過在穿越之前,對於梁漱溟,王振宇是有一定了解的。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不過也就這麼多了,更多的就要看眼前手頭上的這份報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