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風雨欲來(三)(1 / 2)

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8月20日,剛剛奪得山東還沒滿月的張宗昌在日本人的支持下,雄心勃勃的陳兵黃河,準備渡河進攻徐州了。

徐州差不多是皖係軍隊最後的棲身之地了,徐樹錚想了很久,覺得就靠自己手底下這三萬人馬在這種彈藥匱乏且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是無法阻擋張宗昌二十萬大軍前進的腳步。所以他思索再三,他決定接受王振宇特使楊永泰臨走時留下的建議。一方麵命令手下的軍隊沿黃河布防,另一方麵他親自趕去南京,拜見正在南京的王振宇。

奉軍咄咄逼人的態勢,也讓吳佩孚產生了風雨欲來,大禍臨頭的末日危機感。不過他畢竟還有地盤和軍隊,不比徐樹錚的境遇,所以他本人到沒有急著來南京,而是派來了一個代表,很有些待價而沽的意思。對此,王振宇不無惡意的猜想,袁世凱要是看到自己的北洋嫡係最後都混到這個份上了,會不會氣的從棺材裏爬出來詐屍啊?王振宇突然想起來自己家的振鵬弟弟似乎娶得就是袁世凱的親閨女,嚴格來說自己和老袁還是親家,現在居然在背地裏開起人家的玩笑來了,罪過罪過!

不過最讓王振宇吃驚的是吳佩孚派來的代表,不是別人,正是直係頭號軍師陸建章和其史上鼎鼎大名的外甥、倒戈將軍馮玉祥,陸建章和馮玉祥嚴格來說還是直係眼下的二當家和三當家,吳佩孚以下最大就是這二位了。

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駐南京辦事處大院,眼前穿著粗布軍衣,身材高大,麵相敦厚的漢子就是馮玉祥了。雖然不是一個係統的,但是馮玉祥依然十分厚重的朝著王振宇行了一個軍禮:“卑職馮玉祥見過王大帥。”

王振宇仔細端詳了一下這個曆史上著名的人物,腦海中開始翻閱其有關他的資料了。其實倒戈將軍的名頭沒什麼,放眼望去,軍閥混戰的時候,收買,倒戈本身就是一種常態。但是能夠把倒戈玩到馮玉祥這個程度的,放眼整個民國恐怕還真沒幾個。。。

清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正當南方辛亥革命的烈火越燒越旺的時候,馮玉祥和王金銘、施從雲一起發動了動搖整個滿清根基的灤州起義。如果說此前爆發的武昌起義尚遠在南方的話,那麼灤州起義就在咫尺之遙了。清政府立刻調集重兵予以鎮壓了,這就是曆史上討厭馮玉祥的人給馮玉祥定的第一次倒戈。

要不怎麼說朝廷有人好做官呢,灤州起義失敗後,王金銘、施從雲先後英勇就義。照理馮玉祥也是在必殺之列的,可是架不住人家舅舅是陸建章,走了老袁的路子,結果馮玉祥硬是想就義也沒就成,而是被革職遞解保定。

灤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卻給清王朝的王公權貴們帶來了極大的恐懼和精神壓力,這一點是武昌起義無法比擬的。

在王振宇原來的世界裏,對於馮玉祥的倒戈是有明確記錄的,一共八次(呂布都甘拜下風)。

第一次 灤州起義 倒滿清;第二次 護國運動 倒袁世凱;第三次 武穴停兵 倒段祺瑞;

第四次 北京政變 倒吳佩孚;第五次 拉郭鬆齡 倒張作霖;第六次 五原誓師 倒北洋;

第七次 國共分裂 倒共產黨;第八次 中原大戰 倒蔣介石。

幾乎每一次倒戈都影響了民國曆史的走向,倒戈都倒到這個份上了,也就是老馮這一家了。

至於為什麼沒有第九次倒戈的原因,則是由兩個原因組成的:

第一是中原大戰時期,馮玉祥的部下大多學會了老馮玩倒戈套路,在國民黨特務的金錢和美女的攻勢下,對不住了,老馮從倒戈者變成了被倒戈的對象。

第二則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馮玉祥從美國回國,準備響應中G號召反蔣。這和蘇聯方麵提出的劃江而治的戰略是有衝突的,於是馮玉祥在蘇聯油輪上被燒死了,具體原因至今成謎。

不過沒關係,現在他就站在王振宇麵前,這個比王振宇還大五歲的漢子如今才不過三十二歲的年紀,卻已經是直軍第十一師的中將師長了。當然這要是跟王振宇相比都不夠看了,可放在北洋,那就是年輕有為的代名詞。

王振宇在觀察馮玉祥,馮玉祥又何嚐不是在觀察王振宇。王振宇給他的印象就是太年輕了,年輕的讓人羨慕和嫉妒。這樣一個人掌握著南方十二省的最高權力,和數十萬輕鬆擊敗了北洋和德國人的虎狼之師。甚至自己的舅父還判斷說,隻要王振宇這個人不出現被暗殺等意外事件,未來的中國很可能會被其統一。初始馮玉祥也是不相信的,但是從鄭州乘坐火車到武漢時,就被武漢巨大的變化給震驚了,記得一年半以前跟隨曹錕入川打護國軍的時候馮玉祥是路過武漢的。現在僅僅是一年半之後,這座城市就煥然一心,處處洋溢著勃勃的生機。而到南京之後,商貿的發達,社會的穩定,百姓的安居樂業也給了馮玉祥很大的刺激。他從最開始的十分不屑變成了後來的渴望一見,而現在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