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則沒那麼多顧慮,他考慮的更多是軍事問題,在他看來,現在是討段的最佳時機,一旦等到段祺瑞的新軍訓練完畢,戰鬥力形成。那麼到時候直係和惋惜的差距就會更加明顯,善於帶兵的吳子玉對於軍隊的本質可是一清二楚。一旦等皖係那些軍官成熟起來,自己再想玩什麼以少勝多那就是在扯蛋了,絕對的實力麵前的任何謀略都隻是泡影。
所以無論曹錕有多少擔心,吳佩孚都義無反顧的堅持發動討段:“大哥,現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如果錯過了這一次以小博大的機會,日後這中國必然再無你我兄弟立足之地了。”
曹錕想了想也就幹了。。。
段祺瑞這邊則發生了一些變化,第一個變化就是日本人支持的力度相對於曆史上加強了,由於王振宇這隻大蝴蝶的效應。日本政府在對華問題上達成了新的一致,那就是盡一切手段打擊已經完成統一的南支那政府,畢竟大日本帝國目前的政策走向注定了五年之後他們的鋼鐵產量也不過是二百萬噸左右,僅此一項,南支那就超過了整個日本(你也不看看你們大日本才多大),雖然軍國主義分子強調說帝國的武士就是用竹槍也能打敗支那軍隊。但是這些鬼話也就是用來糊弄一下老百姓就好了,而帝國決策層自然是不會相信自己編造的謊言。所以打擊南支那的三條方針製定後,整個日本的在華機構就全部被動員起來了。
而三條方針中第一個被日本軍部和外交人員重點策動的就是武裝段祺瑞的北洋軍,然後挑起中國的內戰,這樣無論結果如何,南支那的國民政府就算不垮台,他們的工業計劃估計也要停滯下來了,這樣帝國的大陸計劃就會繼續順利的推行下去。
至於王振宇會不會順勢統一全國,這一點日本方麵也有過擔心,所以不僅僅是段祺瑞,他們還加大了對沈陽張作霖的奉係的支持力度。東北兵工廠也提前登上了曆史舞台,日本軍部甚至還製定了一個計劃,就是必要的時候,讓關東軍穿上奉軍的軍裝和奉軍一起入關作戰。
但是計劃的再完美,也趕不上變化的節奏,直皖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曹錕和吳子玉最初從四川逃到河南的時候,日本方麵也照例和他們進行了接觸,可是一來吳子玉是個死腦筋,從南到北,無論英法美日哪一家列強來拉攏他,他都一概不理。曆史上蘇聯也曾拉攏過吳佩孚,結果卻是吳佩孚下令鎮壓共產黨和工人運動。因為在吳佩孚看來,凡是老外支持的,那必然是賣國,既然是賣國的,那就是跟他吳佩孚這個愛國賊(蘇聯定義)過不去了。吳子玉可不是王振宇,這可是個貨真價實的軍閥,他如果生氣了,那可就真的是要殺人的。
二來則是曹錕和吳佩孚外加馮玉祥手上的軍隊在日本人看來都是些殘兵敗將不值一提,加之他們在北京的最大靠山馮國璋等人大多已經倒台下野,所以帝國方麵最終對直係也就持不看好的態度,在他們的計劃中,這些人最終的結局無外乎是被段祺瑞收服而已。
但是事情的運作最終跟日本人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這支被日本人視為注定要消亡的軍隊居然公然挑戰大日本帝國正在大力扶持的段祺瑞政府,這真是一個非常麻煩的麻煩。原本按照軍部的計劃,大約到了民國七年中的時候,差不多成軍的段祺瑞政府的軍隊大約三十萬人就可以南下攻打南京和武漢了。別看王振宇麾下也有幾十萬軍隊,雖然沒有足夠的情報提供數據支持,但是日本特高課的報告分析十分明確的指出,盡管在歐洲,南支那的軍隊贏得了足夠的國際聲譽,但南支那現在恰恰就處在最虛弱的時候,一來精銳遠征在外,內部必然空虛,二來實際控製的區域過寬,進行戰略防禦的時候根本無法形成兵力的集中使用,三來隻要帝國艦隊出現在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地區,王振宇的青年軍必然會分兵守備。
這份報告的撰稿人似乎還是個中國通,特別在報告的最後麵還加了一句:“現在的中國差不多就是武王伐紂的時代了,段祺瑞就是武王,而南支那就是紂王,隻要一擊就必敗了。”
日本人總是習慣於把事情想的太過美好,於是悲劇了,現在段祺瑞這個武王能否伐紂尚未可知,他自己就要先被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