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整軍經武(四)(1 / 2)

民國兵工極端落後的原因有,第一,確實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薄弱,重工業基本為零。第二,當權者不重視重工業,有濃厚的買辦思維,如抗戰前閻錫山主動要求將當時全國最大的兵工廠太原兵工廠交給中央,拆建到後方安全的地方,不過要求給予一定的補償(約500萬法幣),中央看不起地方廠,覺得吃虧,不願意要,雙方扯皮到鬼子打進太原還沒解決,將這個最大的兵工廠白白便宜了鬼子,這500萬多麼?就相當一個半中央軍的師一年經費。這個兵工廠僅36-37年就生產75毫米山炮200多門,而中央的兵工廠根本沒這個能力,買外國同樣數量的大炮(當然質量要好些)需要1200萬法幣,更別說同期這個廠還生產2萬支步槍,近千萬發子彈,還有十幾萬發炮彈,幾百門迫擊炮,千餘挺機槍。第三,當權者貪大求全,盲目崇洋媚外,國民政府的眼睛隻盯著德國美國等幾個武器精良的國家,而且計劃建廠之後,首先就是派人到外國考察個一年半載,之後與外國公司簽訂合同,工廠設計,主要機器設備,甚至輔助設備一律全新進口,甚至有些國內土建也聘請外國工程師監督指導,這一來,加長了建設周期,多花了錢財。第四,議而不決,決而不辦,計劃隨便更改,也是普遍問題。如28年計劃的強大艦隊,直到抗戰開始還在紙麵上,計劃36年底建成的炮廠,38年初機器設備還沒運到中國,計劃37年建成的鋼鐵廠,38年初廠房還沒建成,等等。最後,人事傾軋非常厲害,當時流行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大批地方的兵工專家,在工廠被中央接收後(甚至是廠長換了後)失去了工作,如民國最主要的兵工專家如韓麟春,楊文凱,鄧演存等除韓麟春死得早外,都是在兵工廠被接收後失業的。有限的人才不能使用,也極大地製約了民國兵工業的發展。

王振宇決心改變這個局麵,說實話,王振坤其實是個土鱉,真正替王振宇在管理這未來的八大軍工企業的是由從北洋挖來的“韓麟春式”步槍的設計者韓麟春,畢業於保定一期炮科的鄧演存,善於機械製造和爆破的賈小侯(此人辛亥革命時是玩炸彈的)外加侯德榜四個高級工程師,由這四個人掛帥,就不怕王振坤這個外行被下頭忽悠了。

韓麟春的職務是槍彈研究組組長兼高級工程師,受軍備部直接領導,授陸軍上校銜。

鄧演存的職務是火炮研究組組長兼高級工程師,受軍備部直接領導,授陸軍上校銜。

賈小侯的職務是設備和火藥研究組組長兼高級工程師,受軍備部直接領導,授陸軍上校銜。

侯德榜的職務是化工研究組組長兼高級工程師,此人和軍備部關係不大,不授軍銜。

而八大廠的技術人員主要來源有二個:第一是把目前南方九省全部大大小小17個兵工廠組合起來(對於把那些不懂技術的官僚王振宇的要求是全部淘汰,從技術人員中提拔管理幹部,廠長是總公司委任)。第二是留學外國的學生,這個從民國二年起,王振宇就陸續送人出去學習了,到民國五年底,這個公派留學生的規模達到了7000多人,其中有4000人為軍工方麵的留學生,截止明年七月,預計會有2000人回國,然後進入軍工廠或個研究所工作。

按照現在這份軍工建設計劃,到1918年,海軍和空軍不去管它,至少陸軍方麵,軍工部門每月的產量就足夠滿足一個整編甲種師的需要了。

不過王振宇對於軍工還有更多的想法,隻是沒必要現在一下子全部都拿出來,飯總是要一口一口吃的。

至於陸軍未來的衝鋒槍,坦克等武器那是必須要搞的,空軍的各種飛機還有放空火炮那也是要搞的。海軍這個燒錢的項目那也還是要努力燒的,隻不過重點可能是在航母和潛艇上,而戰列艦這種大家夥,王振宇的想法是一個大子都不會掏在這個上麵,有關於戰列艦的世界紀錄還是讓日本海軍去創造吧。如果海軍部那幫子人要是知道王振宇心裏的算盤是一條戰列艦都不造的話,那麼估計他們會馬上叛逃去北洋的。

王振宇對於國防的建設有一個很清晰的目標,那就是陸軍在1921年前超過日本;同時在1929年前後邁出參與世界爭霸的腳步。

想法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王振宇現在麵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執行力的問題,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光有武器還不行,還得有善戰的軍隊。

就拿中日甲午戰爭來說吧,如果單以國力來說,日本根本不夠看的,如果單以裝備來說,日本也不是清軍的對手,但是結果了,大清萬劫不複而日本成功崛起。

王振宇依然十分清楚的記得後世的軍事學家對於甲午戰爭的總結:

一、國殤傷在政體上,體製落後必然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