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反對的聲音是有的,而且還很大,但是麵對工作隊和地方安保部隊的強大武力,讀過書的地主們還是十分識時務的。他們被迫發自內心的擁護王振宇的新農業政策,對此負責廣西土地改革工作的陳紹和黃紹竑都對王振宇佩服的不行。隻有王振宇這樣的奇人才能玩出這樣的神招,不過大帥也說了,這個政策也僅限於廣西一省,並非放之四海皆準的。
對土地王振宇是有自己的政治主張的,他在國社黨一大第四次中央全會上發言道:“我們國社黨主導的這次土地改革有三個目標,具體實現那一個,要結合改革地域和人群的實際情況來,嚴防過左過右的情況出現。至於目標,第一,耕者有其田是最低目標;第二,最理想的狀態是大量釋放農村人口,讓這些勞動力擺脫土地的束縛,進入城市成為產業工人或者其他什麼;第三,對剩餘的農村人口,要尊重他們的個人意願,但是要從資金和政策上引導他們對農業生產模式進行調整和升級,要搞規模化農業,改變原有的小農經濟結構。”
至於存在於幾乎所有中國農村的封建族權問題,王振宇意識到這也是束縛農村人外出的一個主要原因。王振宇為此在廣西土改工作隊出發誓師大會上,對三千青年黨員幹部發表了重要講話:“封建族權是曆史的產物,是建立在親情,鄉情和血脈基礎上的,絕不是用簡單的行政命令和粗暴手段就能簡單消除的,所以我對你們有四點建議和要求。第一、我希望你們能夠對於這種封建宗族保持最基本的尊重;第二,黨和政府的態度十分明確,人是自由的,任何人都無權限製他人的擇業自由,我的意見是,對於族人離開村落有意見的宗族,政府應該給予一定標準的補償,如果依然反對,那麼就交給安保部隊和司法機關依法處理;第三,政府不會承認封建族權和法律衝突的部分,村落的所有糾紛隻要涉及刑事犯罪就必須無條件劃歸司法機構處理;第四,所有宗族的族長無論其是否接受,都享有縣一級議會的世襲政治地位,這點我們必須保證,當然不同意前三點的族長就不用保證了。”
典型的打一個巴掌給一個棗。。。
正當軍改和土改在王振宇的轄區內大規模開展的時候,國內的局勢依然頑固的沿著曆史的車輪向前發展。
1914年9月28日, 袁率百官到孔廟祭孔;12月23日到天壇祭天,穿古衣冠,行大拜禮。祀孔祭天是袁複辟帝製的預演。德、英、美、日等帝國主義也支持袁稱帝。為了恢複君主國體,袁一手操縱的參政院製定《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規定由“國民代表大會”決定“國體”,各省在軍政長官監督下加緊選出“代表”,在當地進行所謂國體投票。
一方麵是袁世凱想稱帝,而一直扮演中國太上皇的諸國公使以英國公使朱爾典為首,都認為隻要能夠維持各國在華利益,此事無不可。畢竟因為歐戰的關係,列強大多無力再控製中國的局麵了。另外一方麵,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提出德國直接將山東權益交還被拒,於是決定保持中立。當時美國注意力已轉移至歐洲,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其遠東盟友。日本於是在8月對德宣戰,出兵占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並且借機占領了中國山東大部,任憑中國方麵外交部怎麼抗議(外交部喜歡抗議原來是有曆史傳統的!),就是賴著不走。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不平等的“二十一條”要求,意欲獨占中國的權益。
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向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直接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絕對保密。1至4月,袁世凱一麵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麵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抗衡日本。中國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要求中的部分內容,迫使日本作出讓步。中國國內亦出現反日情緒。日本則以武力威脅中國。 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限令於9日前答複。
袁世凱召開最高層的國務會議,宣布接受,然後同時宣布五月九日為國恥日,讓大家毋忘國恥。而這一切,王振宇一直在看,他什麼也沒做,連通電也隻是隨大流發了一個反對簽約的版本。此刻他很不厚道的選擇等,等著北洋人心失盡,等著袁世凱登基稱帝,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