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未雨綢繆(三)(2 / 2)

楊萬貴好久沒找到這種感覺了,他第一個站了起來,揮舞著拳頭大喊道:“勝利,勝利。”

將軍們頓時都熱血沸騰了:“勝利,勝利。。。”

中午吃飯的時候,王振宇特讓葉梓雯安排廚房做了一大桌子菜,好好的犒勞了一下這幫子依然興奮不已的部下。

下午會議繼續,忽悠了一上午,下午該來點實際的了,一張由參謀部和作戰部共同製作的參照實景微縮的南中國大沙盤被八個參謀抬到了會議室裏。

下午會議的第一個事情就是軍備部部長馬西成宣布了最新的陸軍列裝表和空軍發展計劃,不過大家關注的重點還是陸軍列裝,至於空軍,大家雖然已經通過沅江日報的文章聽說過了,但是對於這種隻能用於偵察而無法投入實戰的軍種興趣不大。

實際上王振宇對於怎麼發展空軍也還沒想好,不過既然是為將來的護國戰爭做準備,這個空軍恐怕還是要搞的。

馬西成的計劃很恐怖,因為一旦這個計劃最後實現,那將會讓陸軍目前各作戰單位的火力配置再次升級一個檔次。

而在這所有的計劃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炮的問題。

炮兵可是當之無愧的陸軍之王,至少在坦克成為陸戰主導者之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民國時代,戰爭的勝負很大的程度是受到交戰雙方火炮數量影響的。換句話說,雖然已經進入到了熱兵器時代,但是戰爭的本質在現階段還是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比的還是誰殺人更多,更快。

王振宇雖然知道後來戰爭的模式隨著軍工技術水平的躍升而發生了大規模的變化,更強調所謂的重點打擊和精確打擊。但他也要尊重現實,那就是民國早期依然還是一個大炮為王的時代,這點一戰已經證明了。

所以昨天晚上,王振宇單獨和馬西成還有自己的大哥王振邦以及安江軍工廠的幾個高級工程人員談了很久,今天推薦上來的幾款炮就是昨晚討論的結果。

除了侍從處處長黃紹宏,副官長王晨浩,以及剛剛任職的秘書何應欽三人外,其他副官啊,秘書的都沒有被許可進入會議室。所以平日很少說話的馬西成隻能自己親自就這份火力配置升級的計劃發言:“根據我們收集到的情報數據,目前在國內配置最多的火炮有如下幾款。第一款是75毫米14倍徑克式山炮,滬廠1905年生產.炮架為雙輪單腳式,炮閂為橫楔式.行列全長4600毫米(放列全長3230毫米),行列全重405公斤(放列全重386公斤),用四馬馭載或一馬挽曳.高低射界-8度~+1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2度.使用榴彈重3.5公斤,初速280米/秒,最大射程4300米,有效射程4000米.這種炮是我們目前軍工廠可以生產的,年產大概是一百八十門左右,當然這個產量是盧森堡人幫著咱們搞出來的。而按照原定擴軍計劃,每個師一級作戰單位就要專門配屬五十門這樣的山炮;現在我們來看第二款,第二款是75毫米29倍徑克式野炮,滬廠1913年生產,同年漢廠亦製造此炮.炮架為雙輪單腳式,炮閂不明.行列全長7595毫米,行列全重1475公斤.用六馬挽曳.高低射界-8度~+16度,方向射界左右各3.5度.使用榴彈重6公斤,初速510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在射程和射速上,這款29倍炮要優於14倍炮,但在對於運輸方麵的要求同樣也要高許多。至於價格方麵,第一款14倍的造價我們已經降下來了,目前每門炮是57000華元,而市麵上的價格是10萬元左右,就這還有行無市;目前國內的最大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最厲害的時候,是每月製造三十門,但那是辛亥革命時期。現在因為技術人員流失,經費短缺都原因,這個一年的產量也就七八十門。第二款29倍的目前在盧森堡技術師傅的幫助下,我們也能仿造了,但是還不能大規模投產,價格大約是每門87000華元到89000華元的樣子。”

此話一出,大家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這個大炮真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