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章 洪江攻略(一)(1 / 2)

地處湖南湘西武陵山脈雪峰山區的洪江,在重巒疊嶂的群山環抱中,雖屬彈丸之地,但在中國古代商業發展史上,卻曾是繁榮和輝煌的古湘商發源地,造就了一支強盛而活躍的洪江商幫。

洪江商幫,起始於春秋,成熟於唐末,繁盛於明清。

不過成功絕非偶然,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首先,洪江是“水上絲綢之路”這條黃金水道的咽喉要地,即從大西南成都,繞道重慶酉陽,經秀山的酉水進入沅水,再南下貴州和雲南並延伸到緬甸和印度的水上西域商業大通道,洪江就在這條大通道的沅水至貴州的“瓶口”之地。非此,西南物資不能出口緬甸和印度等境外。此外,洪江還是“五龍彙聚”的陸路通道。“五龍”,就是五條陸路古道,其中,以湘黔古道為最。其可從洪江直通雲、貴邊陲,因此,洪江就被稱為聯通滇、黔、桂、鄂、蜀、滬、湘“七省通衢”的風水寶地。

這裏說個旁外話,所謂五龍,具體來說,就是五條古商道:

第一條古道,從大彎塘起,經新店至黔城(原龍標縣)。全長30公裏,主要是泥土路,部分路段鋪有青石板,可延伸通貴州黔東南、昆明,直至緬甸、印度。

第二條古道,也從大彎塘起,經王家亭子、肖家、東嶽司、岩腳至會同縣城。全長60公裏。也可延伸通黔東南、昆明,直至緬甸、印度。

第三條古道,從長寨起,經龍船塘、岩鷹界、涼山界、暴木隘、草寨,經茅塘至洞口,可延至寶慶、長沙、漢口。全長152.5公裏,鋪有部分青石板路。

第四條古道,從蘿卜灣起,經沙灣至安江。全長30公裏,鋪有部分青石板路。

第五條古道,從老街起,經凍青坪漁梁灣至黃矛、馬蹄坡、若水、團河到會同、靖州。

其次是人和,洪江商幫,在明末清初,就形成了“五府十八幫”,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在木材市場上,就獨占鼇頭,其中的寶慶一幫,每年的貿易額便以百萬銀元計,隨後又將勢力範圍擴展到漢口,並建起了專用碼頭——寶慶碼頭。道光末年(1848年左右),又在漢口建寶慶會館,在漢口與徽商的長達八年的寶慶碼頭爭奪商戰中,最終在曾國藩湘軍支持下取勝。由於商路北移,洪江商幫將中外貿易的轉口地轉移到上海、漢口,湖南因水路交通便捷,外國進口的棉紗棉布等商品,自漢口用民船運至長沙,再銷往湖南各地,湖南的大米、茶葉、鞭炮等農副產品、手工業品,又從長沙運漢口轉口出洋。長沙在清初就是全國著名的米市,長沙湘茶也是從漢口轉運,打開銷往東南的通道,實行與浙鹽互貿,並從蘇浙沿海出口。因此,湖南商人在漢口很活躍,如劉麟郊、朱紫桂等茶商,都在漢口開設茶莊,並成為茶商巨富。如今,漢口最著名的商業街漢正街,就是在當年寶慶碼頭的基礎上形成的,漢正街的絕大多數老市民,都是當年寶慶商人的後代。

至於這位朱誌大,則真的是個人物,他的故事不光勵誌,更是一段傳奇。值得一提的,和大多數洪江商幫成員一樣,朱誌大不是洪江人,甚至都不是湖南人。

清太平軍在清鹹豐三年(1853年)6月攻占安徽安慶時,朱誌大的母親就帶著三個兒子為躲“長毛”之亂,從皖南涇縣逃到湖南洪江。

母子四人,逃到洪江後,生活沒有著落,就靠販賣北方的一種油炸小吃“饊子”維持生活。後來,實在過不下去了,就將三個兒子送去當學徒。朱誌大是老大,去了一家絲線鋪當學徒。娘兒省吃儉用,過了幾年,積累了一些資本,就開了一個小店鋪,開始隻經營絲線,由於經營有方,資本多了點,就逐漸增加經營項目,慢慢發展到經營布匹綢緞,直至錢莊,最後擴建到油號。到民國元年(1900年)時,在洪江已擁有了七十餘家店鋪,除了理發店和洗澡堂等被視為下流生意外,朱誌大幾乎壟斷了當年洪江的各行各業。當年,油號的金字招牌就叫“朱誌大”,遠近聞名。

朱誌大油號,不但在洪江設總部,還在漢口、鎮江、南京設莊號,辦事員工數百。一到春節,上門給朱家拜年的人絡繹不絕。朱家不但有大片商鋪,還置了千頃良田,範圍向黔陽、會同延伸。

朱誌大發財致富後,為了給子孫後代留條後路,拿出大筆資金,大興土木,建了360家店鋪,並把這些店麵無償租給做生意的商人,條件是當他家境衰敗,子孫衣食無著時,每家輪流給他們飯吃。

葉祖文喝了一口茶,繼續道:“除了朱誌大,洪江商幫還有三個大家族,張家,梁家,以及劉家。文正啊,這裏麵朱家,張家,梁家是傳統的桐油大戶,壟斷了湘西的桐油,豬鬢,木材三個大項。不過最近二十年,劉家異軍突起啊,對了,他們當家的叫劉岐山,是個有膽有識的角色。這老小子不光是占了鴉片貿易的大頭,而且去年還在桐油買賣上大賺了一筆。估計四大洪商家族目前就他勢力最強最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