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認為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反攻漢口,從軍事上看就屬於注定要失敗的的冒險行為。而明知會失敗卻依然要去做,也從一個側麵有力的論證了黃興缺乏軍事才幹的這一基本事實。那感覺如果那一仗要是換他們這幫子磚家指揮就會如何如何,反正比黃興是要強!一群紙上談兵的家夥。
不過磚家們有一點絕對沒分析錯,黃興此刻選擇反攻囤積重兵的漢口就是在冒險。因為形勢發展到不冒險不行的地步了,容不得他再繼續四平八穩下去了。
血戰月餘之後丟失漢口的結果極大的打擊了革命黨人的士氣,同時也嚴重動搖了黃興這個戰時總司令的威信。
在湖北軍政府內部,對於黃興這個外人跑來掌握軍隊的指揮權也是存有很大意見的。隻不過礙於黃興巨大的革命聲望,大家不便公開反對而已,但是背後拆台之類的事情自然是不會少的。如今漢口一丟,大家就無所顧忌了,公開要求撤換戰時總司令的呼聲在武昌漸漸高了起來,局勢已經處在失控的邊緣。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如不能通過一場勝利鼓舞士氣扭轉局麵的話,那麼接下來很可能使武昌起義落到如同盟會之前的十次起義的下場,功敗垂成。
大家還別不認同,黃興可不是穿越眾,他根本不可能知道曆史接下來是怎樣的。他哪裏會想到袁世凱此刻打的居然是養匪自重的算盤,而自己隻要守在漢陽別輕舉妄動就可以坐等革命勝利了。
站著說話的人可以不怕腰痛,可身為戰時總司令的黃興卻必須對整個革命負責。所以明知敵強我弱,明知反攻漢口可能會失敗,黃興也要義無反顧的去冒險一搏,這就是革命的大無畏精神。
當然,盡管是冒險一搏,但也不等於跟小日本一樣去玩腦殘搞玉碎攻擊。敵強我弱的這個基本事實還是不能視而不見的,因此反攻漢口這一決策多少還是黃興慎重考慮之後的做出來的,而非後世一拍大腿式的決斷。
讓黃興下定決心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潛伏在漢口的革命黨同誌送回來的準確情報,漢口方麵清軍的主力雖然集中在南岸嘴一線,可是其後勤輜重的大部分物資卻都囤積在玉帶門車站。每天會有車皮南下,從北方把各類物資輸送到這裏卸車,然後再根據前方部隊的需要進行配送。要是放到三國演義裏來說,這個車站要是官渡之戰中袁紹大軍的烏巢了,隻要奪了此地,必能扭轉戰局。
情報上還說守衛這個玉帶門車站的是清軍北洋第六鎮的一個協,協統叫馬繼曾。嗯,和淳於瓊沒什麼關係。。。
黃興拿著這個由革命黨人冒死遞回來的情報,反複思量後認定隻有冒險攻擊玉帶門切斷清軍的後路和物資補給,才能沉重打擊韃子的士氣,才能真正有效的扭轉整個湖北乃至全國的戰局。
黃興何嚐不知守衛漢陽的重要性,但是此刻他已經沒得選擇了,唯有孤注一擲了。方方麵麵的因素逼著黃興最終做出了反攻漢口的選擇。
而八千援鄂湘軍順利抵達前線,獲得了一批生力軍的黃興最終下定了攻擊決心,勝敗在此一舉。
下午一時許,看著眼前並不雄偉,甚至還帶著幾分殘破的宗關,黃興放下望遠鏡,一咬牙對站立在身邊的援鄂湘軍的幾個主官說道:“讓兒郎們進攻吧!”
“是”王隆中,劉玉堂等人立正敬禮,轉身回各自部隊下達作戰命令。
“衝啊,殺啊”下午三時,江霧早已散去,埋伏了大半天的援鄂湘軍以第一協王隆中部所屬第一營粱錫球部和第二協劉玉堂部所屬第二營胡兆鵬部擔任本次全軍的突擊先鋒,經過簡單的戰鬥動員後兩部一齊朝著宗關發起了攻擊。
兩部並沒有按照訓練操典傻傻的去組成步兵方陣,而是強調迅速敏捷。兩營人馬做一字長蛇態直撲清軍,力求第一時間衝入宗關守軍防禦工事中。
守衛宗關的是清軍北洋第六鎮的一隊步兵,隻有一百多人。主要是起警戒作用,所以並沒有配備類似於馬克沁重機槍這樣的便宜防禦的重武器。加之沒想到民軍居然敢潛到眼皮子底下來,因此雖構築了簡單的防禦工事,卻沒有任何戒備。慌亂中自然是給民軍殺了一個措手不及,這一隊清軍根本沒能組織起任何有效抵抗,隻是呆呆的看著民軍從天而降出現在自己身邊,接著黑洞洞的槍口對著自己一幹人等。這個時候腦袋再不好使,也知道該把自己的槍用雙手高高舉過頭頂。幾乎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宗關易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