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這個計劃裏,袁崇煥就徹底變成了配角,出盡風頭的是年輕的額哲,這如何能夠讓他甘心。
袁崇煥複起的時候還是想去遼東的,畢竟大明最強大的對手就是滿清,在這個戰場上是最容易立下功勞的。作為一個科舉考試排名靠後的進士,如果走尋常路的話,袁崇煥這輩子最高能夠升到一部侍郎,已經算是極了不起的成就了。
但是憑借著敢為人先,敢出大言,敢破壞官場規則的膽量,袁崇煥短短幾年內就走完了人家十幾二十年的仕途。
唯一讓他感到遺憾的是,天啟皇帝還試著用了用他,而現在這位崇禎皇帝卻始終對他警惕的很,不僅不讓他前往遼西整備軍務,甚至連京城也沒讓他留,而是把他調來了漠南草原。
原本他以為,雖然這裏遠離滿清,但是朝廷想要吞並漠南草原,總還是有他的立功機會的。但是誰能想到,林丹汗這麼不爭氣,跑了一趟漠北就失蹤了,大明不費吹灰之力就吞並了察哈爾部,從而控製了大半個漠南草原。
錦州-義州-龍城-察罕浩特-錫林浩特,直到漠北的烏蘭巴托,這條北方防線的形成,算是徹底讓他所在的豐大地區成為了一個較為安全的後方。
對於其他的大明官員來說,這也許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對於袁崇煥來說,這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壞消息。這樣一來,他豈不是要在豐鎮養老了?
雖說豐鎮附近的草原景色極為秀麗,但這可不是袁崇煥想要的生活。因此當出了袞楚克台吉和阿敏同滿清私下往來這檔事之後,袁崇煥自然就感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這件事要是能夠辦好了,他也許就可以不用待在豐鎮數星星了。
但越是緊張就越容易出錯,更何況他一時情急還偽造了皇帝的口諭,這下他都不知道要如何向朝廷彙報這件事了。一想起那位年輕的皇帝陛下,袁崇煥就覺得頭皮有些發麻。
和這位皇帝相比,天啟皇帝更像是一個胡亂發脾氣的小孩子。雖然大家都擔心皇帝身邊的九千歲會找自己的麻煩,但是卻也沒害怕到拋棄舊有的做官傳統。
畢竟閹黨中人也一樣是官場的一份子,除了政治鬥爭之外,他們遵循的也還是大明官場的做官傳統。哪怕天啟皇帝再怎麼用身邊的宦官去監督地方,也無法讓整個大明官場有任何改變。
而年輕的崇禎登基之後,原本大家都以為這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皇帝,畢竟這位還及不上他的兄長天啟皇帝,連正經的皇室教育都沒有學習過。
但令人跌破眼鏡的是,正是在這位年輕的小皇帝手中,大明開啟了十餘年的改革運動。到了今時今日,所謂的官場舊傳統已經搖搖欲墜,那些青年學社出身的官員,特別是從大學畢業的年輕官員,對於所謂的官場傳統不屑一顧,他們正以一種全麵革新的方式,取代著大明官場的傳統。
此刻就算是普通的讀書人也看出來了,皇帝改革的繼續推行,將會使得科舉製徹底沒落,由國家控製的學校教育將會取代現在的私塾書院教育,從而把科舉製徹底異化。
雖然大家都看出了這一點,但是在這件事上反抗教育改革的人數卻始終不多。因為皇帝推行的學校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正擴大著底層讀書人的就業。
三年一屆的科舉,一屆不過錄取300多個進士,就是這點人數,從前大明的官場都消化不了。更別提那些舉人出身的讀書人想要選官,沒有關係和錢財的,就算等到七老八十也未必能夠等到一個位置。
舉人尚且如此,秀才和童生就更不用說了。讀書人不中進士,哪怕社會地位再高,這日子也隻能算是將就了。
學校教育的推行,在某種方麵來說,就等於是給了這些底層讀書人一個出路。在簡單的培訓之後,他們就能夠按照國家編訂的教材去教導學生。
而教師屬於公職,也就是說有一定幾率可以讓這些教師進入到仕途中去,這可比千軍萬馬過科舉的獨木橋強多了。因此哪怕大家知道,學校教育其實是在掘科舉製的根,但是底層的讀書人依然還是支持了朝廷,因為這給了他們一個出路。
沒有了人數眾多的底層讀書人的聲援,進士舉人們的抗議就顯得有些薄弱了。更別提,隨著湖湘學派倒戈,把嶽麓書院變為湖南大學之後,支持學校教育的讀書人已然隱隱壓倒了維護科舉製的守舊文人。
在讀書人眼中神聖不可動搖的科舉製,尚且被皇帝動搖到這種程度,他這個區區總督在皇帝麵前又抵的什麼呢?袁崇煥知道自己若是不能給皇帝一個交代,恐怕皇帝就要給他一個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