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874章 春天五(2 / 2)

自崇禎登基以來的一貫表示,隻要能夠獲得這位皇帝陛下支持的事情,很少有半途而廢的。即便最終失敗了,崇禎也會保住主事者不受牽連。就這一點而言,在這位皇帝下麵做事可比在他兄長、祖父下麵做事要安心的多。

為這場交談開了一個好頭,方嶽貢的心情顯然放鬆了不少,於是他便一鼓作氣的向皇帝提出了第二個建議,“…根據以上這些數據顯示,但凡在過去十年裏朝廷極力發展的地區工業中心城市周邊,在抵抗過去這三年的自然災害要遠遠好於其他地區。

比如洛陽和開封兩地,位於運河附近的開封地區,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都要超過洛陽地區。但是在這三年連續的旱情裏,開封所遭受的人口和經濟損失卻遠遠超過了洛陽地區,且社會秩序一度失去了控製。

反之,在洛陽地區,即便是災害最嚴重的時期,地方上還保持著基本的社會秩序,損失幾乎被降到了最低限度。去年洛陽地區氣候開始恢複正常,當地除了臨近黃河幾縣出現了蝗害外,整個地區的經濟就開始好轉。

根據臣和笪侍郎等戶部官員的研究,兩地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距,一在於組織;二在於計劃…”

聽著方嶽貢對開封和洛陽的組織能力、計劃經濟做了一個詳細的對比之後,朱由檢才略顯好奇的向他問道:“那麼方卿跟朕說了這麼多,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方嶽貢用眼角的餘光觀察了身邊一直保持沉默的笪繼良,方才對著皇帝回道:“糧食局的各位同僚在彙總了這些年的數據之後,向臣提出了一個主張。臣覺得很有意思,所以便帶著笪侍郎一起過來,想要讓笪侍郎好好的向陛下述說這個主張。”

在崇禎的點頭同意下,笪繼良沉吟了一下,方才緩緩向皇帝彙報道:“糧食局的幾位同仁的確有這麼一個設想,但臣對這個設想並不是很讚成,不過既然方尚書堅持,臣隻好請陛下聽上一聽了。

在過去的三年裏,我大明各地的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天災的禍害。自我皇明開國以來,這樣廣大麵積和損失嚴重的災害,可以說是極為少見的。

但是,糧食局的諸位同仁同樣也注意到以下這樣一個事實。雖然過去三年裏,大明境內的天災層出不窮,可如果放到一個更為廣闊的地域去看,這種災害顯然又是處於局部的。

就好比,過去陝西受災,但是相鄰的河南、山西等地卻還是風調雨順,因此朝廷就能從正常收成的區域調撥糧食。現在我大明境內雖然災害頻頻,但是大明南方各省風調雨順的地方並不是沒有,隻是當地出產的糧食不足,難以滿足北方受災地區的所需而已。

可是如果我們把目光從大明境內看向大明以外的地區,西域、中亞、南洋各地的氣候還是相當正常的。西域、中亞距離我國腹地實在太遠,想要運糧回來成本過於高昂,但若是把一部分災民遷移過去,不僅可以減輕災區的負擔,也能借這個機會充實邊地,可謂是一舉兩得。

而南洋各地距離我國的距離雖然不近,但是因為靠近人口最為密集的東南沿海,加上運輸成本最為低廉的海上運輸,因此不管是向南洋遷移人口,還是從南洋各地運輸糧食回國,都是切實可行的,這三年裏也是被證明了的方案。

且南洋地區適合種植稻米的地區和荒地極多,其中以紅河下遊、湄南河下遊、湄公河下遊、呂宋島中部最為適合大麵積耕作。而除了紅河下遊之外,其他三處地方的開發程度還不到一半,隻要朝廷加以控製,這些地區日後就必然是我大明最好的糧倉…

根據以上這些理由,糧食局各位同仁以為,即便眼下大明的氣候變化開始好轉,對於海外這些備用糧倉的控製也是絲毫不能減弱的。

而根據過去三年對受災地區的調查,但凡是有組織的地區,有計劃管理的地區,其在受災過程中對於災害的抵抗能力,都是遠遠超過那些由士紳控製的鄉村地區的。特別是作為工業中心的城市,其自我救濟能力也遠遠超過沒有產業經濟存在的普通城市,且工業城市對於周邊鄉村控製能力,也不是舊城市和傳統鄉村之間的聯係可相比的。

由此,糧食局想要擬定一個農業種植的地區規劃,打破目前舊鄉村自給自足的經營模式,而是按照氣候特點和土地肥沃程度,在一定區域內實施計劃種植,以確保更多的鄉村加入到,鄉村—城市的交換體係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