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工作對於製造業的工人們來說是關係著生存的重大問題,但是英王對出口貨物的增加稅收,特別是對英國出口的大宗貨物毛紡織品的加稅,就是在削減英國毛紡織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了。
早在1565年,英國呢絨出口就占到了英國全部出口商品總額的78%,到了17世紀30年代,呢絨的出口價值依舊占據了英國出口商品總額的四分之三。由於英國的呢絨產業所需羊毛完全出自本國自產,因此在呢絨業的背後,還存在著鄉村地主和羊毛商人的龐大利益。
而大量毛紡織業工坊往城市集聚的過程裏,又為城市附近的地主帶去了大量糧食和副食品訂單,從而刺激了城市附近鄉村的農業生產。
但是英國呢絨在海外市場上並不是沒有競爭對手的,比如英國對麵的荷蘭、法國南部和西班牙、意大利的呢絨製造商們,都是英國呢絨商們強勁的對手。更不必提,隨著中國、印度印花棉布的輸入,歐洲的呢絨市場也開始了萎縮。
而東方的印度、中國雖然人口基數龐大,但是兩地因為氣候的特點和本國就有更出色的棉布、錦緞等紡織品,對於又貴又重且色彩單調的呢絨並沒有什麼興趣。
隻不過因為大明皇帝向英國提出了平等互惠的貿易主張,強製性的規定大明貿易商船歸國時必須采購一定數額的英國商品,才刺激了英國呢絨業的進一步發展,讓英國的呢絨業在近10年來一直處於繁榮狀態。
10年前英國出口的呢絨還不到20萬匹,但是到了1641年光是出口中國的呢絨就超過了20萬匹,其中上等的寬幅呢絨約占近四分之一,而廉價的新呢絨約占四分之三。
上等的寬幅呢約16英鎊1先令11便士每匹,粗絨2英鎊7先令每匹,長發絨3英鎊1先令4便士每匹,總價值接近百萬英鎊,占了英國呢絨出口總數的近一半。也就使得英國勢力強大的呢絨商會始終站在了支持中英互惠貿易的立場。
雖然內務府一開始在呢絨貿易中是虧損的,但自從皇帝陛下重新設計了軍服,把這種比棉布、絲綢更為笨重的紡織品用於軍隊之後,呢絨在大明就開始慢慢變得受歡迎了起來。新式軍服使用呢絨顯然比用棉布和絲綢更為挺括,而皇帝帶頭穿用呢絨服裝之後,京城的勳貴也開始把這種色彩不夠華麗的紡織品當成了自己艱苦樸素的象征。
上等的寬幅呢絨被勳貴和高級軍官們所消費了,而廉價的新呢絨則成為了中下級軍官們的日常服飾。當京城穿用呢絨的風氣形成之後,很快就傳播到了地方甚至是海外。這樣一來從英國進口的呢絨終於不再虧本了,但是大明的商人們卻看中了這個新興起來的紡織品市場。
大明的軍隊數以百萬計,即便去掉南方那些不適合穿用呢絨的地區,一年最起碼也能消耗上百萬匹呢絨製作的冬裝,這還沒提蒙古、朝鮮、日本等地區的軍隊呢。
再加上,此前皇帝從海外收購的美利奴等綿羊差不多在河北、承德等地形成了群落,國內並不是沒有羊毛原料來源了。因此,一些大明商人們正千方百計的想要從英國這邊弄些工匠回去,在國內設立呢絨製造工廠,以賺取更多的利益。
英王查理一世再次對出口呢絨加稅的行為,剛好給了這些大明商人一個借口,讓他們開始縮減呢絨訂單,並把原因推到了英王加稅的頭上。
庫爾纏知道這些商人的小算盤,但也隻是給他們下達了一個底線,要求他們縮減的份額不得超過上一年度的10%。畢竟庫爾纏知道,皇帝之所以要維持著呢絨貿易的目的,可不是為了這麼一點點經濟利益,而是要讓英國的商人和民眾更為傾向於同大明結盟的立場。
兩國結盟對於大明的未來好處,他一時還未能看到,但自從中英呢絨貿易額度不斷上升之後,大明商船在大西洋內的安全更加受到英國海軍的重視了。原本抵觸中國商船直接進行跨洋貿易,宣稱應該由英國商船運輸進入英國貨物的聲音,已經完全被呢絨商會給壓製了下去。在英國,大明商船和商人享受到了本國的待遇。
現在因為英王對於出口呢絨的加稅行動,呢絨商人、毛紡織工人、羊毛商人、鄉村地主都受到了一個極大的挫折,也令的原本左右搖擺的城市居民,現在轉而開始倒向議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