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發現中國人也進入了錫蘭島之後,就加快了對於葡萄牙人在島上勢力的擠壓,甚至於和原本出現了矛盾的康提王國做出了一定的讓步,以聯合羅闍辛哈二世一起攻下西南海岸最為重要的科倫坡。
去年9月,荷蘭人集中了2500人,加上康提王國派出的8000士兵圍攻了科倫坡。這個時候島上的葡萄牙殖民地官員才無奈的向中國人低頭,請求中國人出兵解圍。
當時唐王剛剛把總督府等機構遷移到獅子山,而劉香、楊天生等人正在緬甸參加戰爭,唐王手中的兵力也不過才一、二千人,根本難以出兵替科倫坡的葡萄牙人解圍。
不過唐王聽取了屬下左長史蘇觀生和參議顧炎的意見,答應了葡萄牙人的請求,不過先派人去接管了賈夫納。接著向荷蘭人、羅闍辛哈二世分別派出使者,以調停人的身份要求各方以談判解決問題。
說白了,總督府上下並沒覺得能幫葡萄牙人保住科倫坡,隻不過想要乘機把賈夫納拿到手裏。接下來,荷蘭人和羅闍辛哈二世願不願意接受大明的調解,那就聽天由命了。
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荷蘭人突然就軟弱了下來,表示願意接受大明的調停。沒有了荷蘭人的大炮,剛剛登基不久的羅闍辛哈二世自然不會讓自己的軍隊用血肉之軀去進攻葡萄牙人的城堡,因此也不得不給了明人一個麵子。
唐王和部下自然沒有意識到一點,荷蘭人之所以迫不及待的進攻葡萄牙人,其實就是害怕大明宣稱從葡萄牙人手中接過了對於錫蘭島的全部權益。這樣一來荷蘭人就會陷入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他們要麼向大明宣戰,要麼隻能退出錫蘭島。
而這兩個選擇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向大明宣戰的結果,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將會丟掉馬六甲海峽以東全部的利益。和那些利益相比,錫蘭島的利益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可是就這麼退出錫蘭島,就等於是放棄了之前多年的經營,並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東西方航線中繼點。因此荷蘭人認為,他們要麼趁著中國人還沒反應過來,把葡萄牙人徹底從錫蘭島趕出去,那麼對方也就失去了占有錫蘭島的名分。要麼就讓中國人坐下來和公司談一談,起碼要讓對方認可公司在島上的權益。
因此唐王派出的調停使者,對於荷蘭人來說倒是一個極好的契機。於是在總督府看來隻是敷衍之舉的調停建議,就這麼莫名其妙的成功了。
於是在1640年10月,大明代表、葡萄牙代表、荷蘭代表同羅闍辛哈二世的使者,聚集在了距離科倫坡北麵的小鎮尼甘布,一個風景秀麗的瀕海港口小城。此時也是當地肉桂成熟的季節,四方的代表就在肉桂的香味環繞下,開始了一場漫長而傷神的談判。
其實在這場調停談判會議上,真正在做利益交換的隻有三方而已,至於康提王國的利益,基本都被另外三方無視了。
於是經過了一個半月的談判之後,會議上討論出了這樣一個方案。葡萄牙人把對於錫蘭島的一切權利轉讓給大明,不過葡萄牙商人和平民依舊能夠保有其合法獲得的島上財產,並擁有自由貿易的權力。
大明承認荷蘭人現在控製的高爾城及附近地區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財產,並享有在島上自由貿易的權力。
葡萄牙和荷蘭兩方也確認了,除康提王國現在控製的地方,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島上的財產之外,其他部分都歸屬於大明所有。
另外,康提王國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島上的軍隊數量應當受到限製,並不得裝備可移動的大口徑大炮。荷蘭東印度公司可保留現在裝備於高爾城的12門大炮,但不得再增加大炮的數量。
這樣的談判成果,羅闍辛哈二世自然是難以接受的。但是在拖延了近兩個月後,總督府已經從緬甸調回了一隻艦隊和2000多訓練有素的陸軍。這個時候羅闍辛哈二世再繼續反對的話,就將要麵臨三方的共同進攻了。
於是在獲得了明人確保,歸還康提王國一部分土地,和減免了沉重的年供後,羅闍辛哈二世帶著自己的部下返回了內陸。
當載著國內使團的艦隊抵達獅子山時,唐王已經把總督府搬去了科倫坡,正忙著和葡萄牙人交接各種事務呢。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艦隊也隻好繼續南下,繞過半個島前往科倫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