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820章 眼光三(2 / 2)

所以,我讓你挑選滿人中的俊傑出海,一是為了想要知道明人究竟在海外做什麼,在大明的周邊可有我們能夠加以利用的盟友;這第二麼…也是想要為我滿人找一找海外的後路。”

聽到黃台吉對南朝皇帝評價如此之高,希福也是有些目瞪口呆,過了好半天才反應過來,口中喃喃說道:“不至於吧,主子是不是太過高估了南朝的皇帝。我大清眼下不過是小小受挫了幾次,明人至今未能渡過遼水威脅到盛京,怎麼可能會一下子局勢惡化到那種程度?以主子的才能,看破了南朝皇帝的計謀,難道還不能破局嗎?”

黃台吉沉默良久,方才苦笑著說道:“太遲了,崇禎登基已經十餘載,權位已經穩固不搖,除非他自己連續出什麼昏招,惹的國中大亂,又或是明國出現什麼不可抗拒的內亂,那麼我們倒還有一搏的機會。

但是如去年這樣的大荒之年,明國依然還是抗了過去,可見天命已不在我大清。說到底,都是我國立國時間太短,底蘊不厚,人口不足,國力不張啊。明人一旦醒悟過來,勤修內政,以勢迫之,我國就立時居於下風了。這就好像下圍棋一樣,偏安一隅者,又豈能同占據了中原者比較根基深厚呢?

至於你說挑選漢人出海,此輩為了活命,連自己的祖宗廬墓都背棄了,又豈會在我大清處於下風時,盡忠守節呢?這出海尋找後路一事,事關我滿人最後的退路,豈能交給那些貪生怕死的漢人去做…”

當希福退出了內堂時,雖然麵上竭力保持了平靜,但是他眉宇之間始終藏匿著一縷揮之不去的憂愁。雖說汗王說的很好,尋找海外的退路乃是以防萬一,但是向來深沉多智的大汗都開始為滿人尋找退路了,可見汗王對大清的未來實在是不怎麼樂觀啊。這令一向欽佩黃台吉的希福,頓時有些心慌意亂了起來。

而內堂中獨處的黃台吉,此時也覺得有些疲憊不堪了起來,他心中也是默默的想著,若是當初知道崇禎是這樣的一位君主,那麼他就不會迫不及待的向其他三大貝勒下手,從而破壞了八旗內部的平衡,給崇禎多出了這麼多時間整合明國內部了。

不過很快黃台吉便收拾好了情緒,不讓自己再沮喪下去了。不管大清麵臨的未來如何黯淡,至少現在的大清還是比天命汗起兵時強多了,黃台吉覺得自己也許還是有機會破開麵前的局麵的。

就在黃台吉坐在宮內思考著大清的未來時,位於他2000裏外的日本列島上,一場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在崇禎十四年的正月裏,大阪幕府的九州方麵軍和中國方麵軍配合,包圍並消滅了長州藩軍的主力之後,大明四海貿易公司駐長州代表同東海巡閱府巡閱使許心素終於坐不住了。

對於他們來說,讓大阪幕府完全消滅地方藩閥的勢力,從而把西日本合為一體顯然是有損自己的利益的。在遊說了大阪總督府之後,三家來自大明各方的勢力宣布要調停大阪幕府同地方各藩之間的衝突。

雖然一些中下層的幕府軍將士對此表示不滿,但是參與了幕府軍一方的地方藩閥卻表示了支持。吉川幸助審時度勢之後,選擇了接受調停,但要求大阪總督府擔任調停主要負責方,並規定了調停所需的時間和地點。

在吉川幸助、野山兼中等人巧妙的利用了大阪總督府和東海巡閱府、大明四海貿易公司之間的矛盾,又利用高超的外交技巧迫使大部分藩閥認同了幕府提出的方案,最終迫使長州、薩摩等藩在以幕府提出的和平方案上簽了字。

雖然長州、薩摩等藩保住了藩內的行政和軍事權力,但是大阪幕府也正式從各藩收回了海關稅收和藩國內部統一稅收的權力,並將常備軍的效忠對象從藩主轉移到幕府身上。此外幕府還取得了對於各藩內政的指導權力,以確保這些藩閥不能再搞什麼獨立王國。

總的來說,大阪幕府通過這場戰爭,算是初步確立起了西日本一體化的框架。而接下來吉川幸助等人思考的,便是對大阪幕府內部體製的改革了。顯然這些日本的精英已經難以容忍,代表藩閥勢力的五大老繼續騎在他們頭上了。

因此在和平協議締結之後,吉川幸助便聲稱要把此協議向豐臣太閣彙報,組建了一隻前往大明的使團。吉川幸助希望能夠從北京獲得,他對於幕府改革的支持,從而避開來自本土的各種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