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805章 京華煙雲十五(2 / 2)

朱由檢雖然理解了這一點,但他並沒打算同情這些宗室,因此不由冷冷說道:“他們有些怨氣,朕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朕已經補償了他們土地,也不算虧待了他們。

可他們一邊口口聲聲說,這天下是姓朱的,但是地方上受了這麼大災荒,地方官員找他們征用一些糧食物資,就奮不顧身的跳將了出來,和地方士紳大戶一起為難朝廷官員,這是光想著拿好處,不想承擔責任了?”

朱由崧眨了好幾下眼睛,這才吞吞吐吐的說道:“可這賑災畢竟是朝廷的責任,宗室和地方士紳可以從旁協助,但也不能強行征用他們的物資啊,王巡撫在這一點上還是難以推卸責任的。”

朱由檢奇怪的看著他說道:“這不是一件事嗎?”

朱由崧苦笑著小聲解釋道:“在下麵那些人看來,這朝廷賑災和征用民間物資,還是應該分開看待的兩件事…”

“這不是扯淡…”朱由檢正欲發怒,突然又冷靜了下來。他突然反應了過來,他和外麵這些士大夫之間,似乎還存在著一個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經過後世現代文明洗禮的,哪怕是個普通人都知道,人貴而物賤。在去年這種突發性的自然災害麵前,隻要能夠搜集到物資,不管這些物資屬於誰,都應該先拿出來拯救災民再說,之後再來談論對於財產主人的補充問題。

可是這種現代文明的觀念,是建立在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對於一個掌握了大多數生產資料的大政府來說,沒有什麼物資是事後不能進行補充的。

但是在這個社會生產力落後的小農時代,老實說如果不是崇禎拓展了大明的海外貿易規模,朝廷甚至連賑災的錢都撥付不出,更別提搜集到足夠的物資用於賑災了。也因為社會生產力的匱乏,所以整個社會的主流觀念,還是重物而輕人。

因此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主要講的是“清白人家”,“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即便有什麼人喊上兩句“民貴君輕”、“人命關天”,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約束皇權,這裏維護的“民”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作為統治階級一員的士紳地主。

比如去年河南受災,大量災民聚集到了開封附近。地方官員動用國庫或是要求地方大戶拿出錢糧賑災,都可以算是常規的做法。但是王琦動用官府的力量直接闖入別人家中查封糧倉,這就是犯了眾怒了。

事實上如果王琦不是因為前期失誤,不肯聽從朝廷的指示封鎖交通要道,導致災民大量聚集在開封城外,他也不敢冒這樣的大不違行事。

所以在崇禎看來,王琦強征物資賑災乃是一件事,但是在外麵的輿論看來,這便是兩件事。王琦賑災乃是履行地方官的職責,幹的好與不好,隻同當地災民和朝廷相關。可是王琦派人闖入民宅,甚至是宗室的府邸查封糧食物資,這就是和天下士紳為敵了。

這也是為什麼,這些日子來雖然為王琦分辨的聲音並不少,可是卻很少有聲音認為王琦派人闖入民宅查封糧食物資的做法是正確的。崇禎也是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沒有輕易表態,而是派出了幾個方麵的人員下去查訪,想要知道開封哪裏究竟發生了什麼。

今日朱由崧的這一席話倒是點醒了他,讓他終於完全看清了這件事中的謎團。而當他明白了過來之後,也意識到了自己當初的慎重還是正確的。

雖然以他現在掌握的權力,強行把這件事壓製下去並不為難,但是他這麼做終究還是落了下乘。畢竟開封那些喊冤的苦主還是掌握著理由的,或是在他人看來這些人還真是受了委屈的。

就算他是大明天子,也不能動不動和整個社會主流的觀念進行碰撞,那不是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麼。起碼眼下這些宗室在大方向上還是同他站在一起的,那也就沒有必要強迫同他們對立起來。這些宗室雖然不成氣候,但是讓他們和地方上的士紳糾纏在一起,總是要讓他頭疼幾分的。他眼下也的確沒什麼精力去應付這些宗室。

想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朱由檢便打算對宗室有所退讓,先將這些人從眼前的亂局中摘出來再說了,“好吧,朕勉強認可他們的苦衷,那麼你接著說,他們到底要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