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791章 京華煙雲一(2 / 2)

賑災應急委員會一共籌集了六千萬的資金,其中337萬來自民間捐款,220萬來自鹽業和海關捐獻,戶部先後調出了157萬,內務府調撥了錢款和物資847萬,發行長期國債籌集1200萬,發行短期國債約3200萬元…

到上周為止,委員會的賬戶上還存有1600萬元的資金,隻要明年的狀況不要和今年一樣壞,那麼這筆資金大約可以撐到明年4-5月份,不過之後的資金來源,現在還無法確定…”

朱由檢默默的聽著夏允彝的報告,到這裏方才插嘴道:“今年我們以收繳金銀的命令,強迫國內的富商大戶把手頭上的黃金、白銀更換成了紙筆,我記得三大銀行為此補充了超過8000萬兩白銀的準備金,其中有近四分之一被用來購買了國債。

如果確實有需要的話,明年3-4月份可以同戶部繼續評估發行短期國債的需求,我認為銀行暫時還是能夠支撐下去的。

另外,我國同荷蘭阿姆斯特丹商業銀行、西班牙王國達成的白銀彙兌協議已經生效。西班牙秘魯總督區今年第一批白銀已經安全運回了上海,其中西班牙王國財產為315噸白銀,個人財產為136.7噸白銀,還有數百公斤的黃金,總價值超過1200萬兩白銀。

雖說這筆硬通貨,我們要以絲綢、茶葉、瓷器、香料及其他貨物運往歐洲,從而變成現金支付給西班牙人。但是基本上未來10年內,每年美洲都會有這樣一筆資金輸入我國,因此以這項彙兌業務為抵押發行一兩筆短期國債也應當問題不大。

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各地的交通運輸能力不足,和水利設施缺乏,導致我們無法將南方及海外的糧食運到北方受災區,各地農業還需要靠天吃飯,這就是導致今年災害麵積擴大後,朝廷無法及時救濟災區,也無法引導災民自救的最大問題…”

當崇禎談起經濟問題時,就算是戶部尚書郭允厚也是隻能豎起耳朵傾聽的。畢竟這十餘年來的國家財政好轉,說到底都是崇禎做出的規劃,戶部官員不過是照著皇帝開的藥方抓藥而已。

而到了今日,崇禎用以改善國家財政的基本手段,朝中上下也算是基本有了一點數。一是發行國債,並以國債綁定紙幣,從而將未來的錢挪到現在來用;二是壟斷金、銀,從而穩定住紙幣的價值,令市場上獲得足夠的貨幣,從而推動經濟的活躍;三則是利用大明對周邊及海外各國的優勢地位,把紙幣輸出到周邊及海外各國,從而收割這些小國的財富,用以填補大明的財政缺口。

這套金融體係的精密程度雖然遠不能同後世相比,但是在這個時代已經算是相當傑出的金融設計了。正是在這套金融體係的支持下,大明不僅籌集出了大量資本投入到國民經濟建設的項目中,更是牢牢的支撐住了軍隊改革和對外戰爭所需的大量資金,更是在今年這樣的嚴重自然災害中,依然維持住了國民經濟沒有崩潰,並成功的進行了大規模的賑濟災民行動。

於是,當崇禎策劃著籌集明年委員會的資金來源,雖然聽起來這些資金都近乎是從民間及西班牙王國哪裏盜竊財富,但是夏允彝卻仔細的把皇帝的話語記在了心裏,根本沒有提出對使用這些資金是否合乎道德的問題。

當然,這也同大明打開國門之後,汲取海外財富以彌補大明所缺的主張成為大明上下的共識有關。就算是夏允彝這樣的正人君子,此刻也不認為拿著國外的財富救助大明國民的貧窮和困難有什麼不對。

相反,經過了今年這樣驚心動魄的抗災救災之後,大明的官僚、士紳、百姓都開始意識到,如果沒有來自海外的糧食和物資,那麼遇到今年這樣的大範圍災情,災區的百姓隻能等死,而災區周邊的地區也不會得到什麼好處。

不管是災民起來作亂,還是官兵強迫借糧借錢,沒受災的地區都要攤上一場人禍。那麼這樣一來,大家不得不把目光轉向了海外,尋求糧食、物資和財富的新來源。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轉向,算是把那些還想要閉關鎖國的舊士紳們徹底邊緣化了,向海外開拓的運動掀起了又一個浪潮。

不過崇禎此時並沒有著重思考這一點,他正忙著替今年的賑災行動做收尾。說完了財政上的開源問題之後,他很快就將話題轉移到了災後防疫工作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