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薩摩藩先被明國教訓,奪去了琉球和種子島後才低頭不同,長州藩幾乎算是半被說服半是主動投靠的大明。也因此長州藩在豐臣複國一役中獲得的好處僅次於豐臣氏,但是他們對於明國的武力卻並沒有更清楚的認識。
即便是參與了當日廣島之戰的那些長州藩士,為了誇耀本藩的偉績,也往往對明人當日凶猛的火炮射擊避而不談。這也就使得長州藩的年輕武士們,常常以為廣島之戰中最主要的功績是本家所獲得的。
在這些年輕的長州藩武士心中,豐臣氏之所以能夠複國成功,顯然是因為本家打贏了至關重要的廣島一役,但是在戰後的分配果實上,豐臣氏卻沒有把德川氏奪去的全部領土奉還,這顯然就有些忘恩負義了。
當毛利家重新收回安藝等國之後,之前被削去名籍的毛利家臣們便開始紛紛回歸,雖然益田元祥主張應當一一甄別後再行錄用,但是其他被德川氏壓製怕了的毛利家臣們卻認為應該來者不拒,把來投奔的家臣們統統接收下來,從而快速擴張毛利家的聲勢,把這些新近收回的土地盡快納入毛利家的統治,以應對德川氏的反撲。
也許是於德川家康威勢的記憶太過深刻,這些老毛利家臣們一直都覺得現在手中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隻有盡快拿到手裏,才算是真正到手勝利果實。他們覺得要是不盡快消化這些勝利品,當德川氏再次出兵時,毛利家就有可能不得不將這些新收回的領土又吐出去了。
毛利秀就最終選擇了大多數家臣所支持的主張,但是這些良莠不分的武士、浪人成為了毛利家的家臣之後,很快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個就是新舊家臣在權勢上的爭奪;另一個則是家臣擴大過快,直接導致了武士待遇的下降。
毛利家賴以稱道的就是“團結一心”精神,這種精神支持著毛利家度過了被德川家康打壓的最困難時期,到了今天就更無法被毛利秀就所舍棄了。為了化解家臣團的內部矛盾,毛利秀就隻能把矛頭向外引導,於是最終長州藩上下得出了一個結論,他們之所以過的不好,是因為長州藩協助豐臣複國的過程中沒能獲得合理的回報。
雖然長州藩的一些有識之士認為這種見解極為荒謬,而且本家將矛頭指向大阪幕府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將要同豐臣氏身後的大明發生衝突,這顯然是一種不理智的想法。不過已經被尊王攘夷思潮煽動起來的長州藩士,顯然是聽不進這種說法的。
他們一廂情願的認為,大明從豐臣家獲得的利益,當長州藩取代了豐臣家之後同樣也能給予,因此大明為什麼要蹚這攤混水。更何況,本家以武士建立起來的軍隊,顯然比大阪那些平民拚湊起來的軍隊要強的多,等到大明反應過來的時候,說不定他們都已經打到大阪城下了,明人到時候就隻能接受現實。
而還有一些武士的野心就更大了,他們認為隻要毛利家取代了豐臣氏的地位之後,未嚐不可再進一步,和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一樣,建立起真正的天下人幕府,而不是如今天這樣受到外國人的擺布。
毛利秀就雖然並不全然讚成這些激進家臣們的意見,但此時激進派在長州藩的勢力已經太大了,就連他也不敢從正麵進行否定,以防止這些家臣首先將矛頭對向自己。
是以,和薩摩藩中、下級武士推動的在尊王攘夷運動不同。在長州藩,尊王攘夷的思潮其實是出自中、上階層的野心。確切的說,是長州藩上層人士試圖借助尊王攘夷的運動擴大長州藩的領地和自己的權勢。
因此麵對幕府連續送來的通牒,長州藩並不能像薩摩藩一樣立刻轉向掉頭,丟出幾個罪魁禍首就能過關了。要是按照幕府的要求去做,估計今日坐在禦殿內議事的就剩不下幾人了,就連毛利秀就自己也要退位歸隱了。
這樣的結局,不要說在座的大多數家臣不幹,就連毛利秀就不到最後關頭,也是不會就此放棄的。
腹內反複思量了許久,毛利秀就終於還是打破了沉默說道:“下關之戰的情況,眾卿都已經聽過了。幕府昨日送來的最後通牒,大家也都已經看過了,本家究竟應該何去何從,今日總是要拿個主意出來的。福原貞好,你是家臣之首,你先說說自己的意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