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776章 海外起波瀾十八(2 / 2)

於是從那時開始,五大老就不肯進入大阪理事了,隻是委派自己的家臣前來大阪輪值,時間也變成了每三個月輪換一次。這一時間段剛好是岡山藩首席家臣池田光政輪守五大老會議,但是對於出兵這種事,他也隻能替岡山藩做出決定,並無法替其他四藩做出回答。

池田光政雖然隻是岡山藩首席家老,可因為岡山藩藩主池田光仲才10歲,而他自己又是宗家鳥取藩的藩主,所以兩藩之事幾乎都是他一個人決定。應該來說,他的權力其實並不低於其他四藩領主,可是作為家康的外孫,他倒是很了解自己在豐臣幕府內的尷尬身份,因此在五大老會議中一直都保持著低調,並不願意做出什麼獨裁的舉動。

但這次上有朝廷的旨意,而叛亂又位於同本藩相鄰的中國地區,因此池田光政倒是難得的同意了水野信古的一係列主張,以五大老輪值的身份同意了由五奉常會議主持出兵等事務,並向各藩發函,要求出兵相助幕府平亂。

池田光政的配合讓水野信古也是有些意外,雖然對方使出拖延戰術他也能夠采取手段繞開,但終究沒有對方的主動配合更有權威一些。

在前任大阪總督葉雨軒的設計下,太閣幕府的權力架構其實同傳統的日本幕府有著極大的區別。葉雨軒是依照崇禎的意思,對於權力進行了分散設計,目的是使幕府各個部門無法獲得壓倒性的力量,從而團結起來對抗總督府的統治。

總的來說,就是總督府掌握了軍事最高指揮權,最高司法裁判權,海關控製權力及對幕府官員的監督權力。而大阪幕府則擁有行政權、普通司法裁判權、軍隊建設及日常管理權力。由大阪市民會議轉變而來的日本民議會則擁有稅收權力和民事立法權,各藩代表會議除了審核民議會提出的各項議案之外,還擁有刑事立法權和征召義務兵的權力。

一眼看去,幕府的權力基本都在日本人自己手裏,但如果離開了總督府的協調,這些部門就無法做出任何一項全體能夠通過的政策。這也就是為什麼,薩摩和長州兩藩這麼反感現在的大阪幕府,因為他們覺得本應該是由他們五大老會議掌控的權力,都被五奉常及民議會給架空了。

而民眾對此感到不滿的則是,但凡他們通過的有利於民眾的政策,總是被大名和武士控製的各藩代表會議給否決了。這也是他們支持尊王攘夷分子,希望能夠借助他們的力量對幕府進行打擊,從而擴大民議會的權力。

當然,隨著朝廷出麵對尊王攘夷分子的駁斥,認為這些藩士、浪人是掛羊頭賣狗肉,明麵上叫嚷著尊王,但實際卻是想要威脅朝廷,以圖謀不軌之後,輿論的風向開始轉變了,而民眾的想法也跟著轉換了。

水野信古和池田光政商議完畢之後,便和其他奉常進行了討論,接著又和吉川幸助跑去了總督府,向周堪賡進行了彙報。

吉川幸助如此對周堪賡說道:“下官等經過討論,認為在軍事上應該兵分兩路,一路從陸上走神戶前往中國,一路從海路前往九州再跨海攻擊長州藩;在政治上則應該先以朝廷的名義迫使周邊諸藩表態,然後再聯合周邊諸藩逼迫薩摩藩更改立場,然後聯合薩摩等西南強藩合擊長州一藩。

這一仗的目的不在於消滅幾隻中國地區的浪人、農民組成的亂軍,而是要拆毀薩長聯盟,並震懾熊本等西南強藩。打完了這一仗之後,下官希望能夠對於幕府體製進行更改,由五大老及五奉常的鬆散體製,改為權力更為集中的內閣總理製度,效仿大明成立各部,以削弱各藩大名、武士的權力。

這樣一來,幕府就能更好的從各地征購各種物料,以供應大明的需要。而且削弱了這些大名、武士的權力之後,也能夠減輕農民的負擔,從而減少這些農民對於幕府政策和外來者的怨氣。不知大人以為如何?”

周堪賡思考了許久,終於還是覺得到,當前最為迫切的還是在於如何有效率的搜刮日本的物資,而不是考量如何更好的控製日本。於是點了點頭說道:“可,不過要盡快結束這場戰爭,我不希望這場戰爭影響到明年的中日貿易。否則的話,我會選擇和薩摩、長州兩藩妥協的方案。”

“當然,大人。”吉川幸助壓抑住了內心的狂喜,平靜的回複道。這一刻,日本的命運終於回到了日本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