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762章 海外起波瀾四(1 / 2)

“…越南能夠出產的不僅僅是黑檀木、犀牛角、象牙和稻米這些東西,在我看來越南最有價值的物產,應該是煤炭和鐵礦石。就在庸憲下龍灣的附近,就有著極好的容易開采露天煤礦,這些煤炭能夠煉成極好的焦炭,不管是海南的鐵廠還是佛山的冶鐵基地,都極為需要這些優質的煤炭和焦炭。

至於越南的鐵礦石,含鐵成分也比我們國內的鐵礦石好的多,幾乎可以同海南的鐵礦石質量相當。海南出產的精鐵是直供軍器監的,少部分流入市場的精鐵價格也是市價的二成以上。也就是說,隻要能夠把越南的鐵礦石運回國內去,我們立刻就能獲得收益。

今日精鐵的用途可不局限於做一些鐵鍋、針頭、農具這些小東西,光是一個鐵軌的製作,每米就要花去20多公斤好鐵。一公裏單行軌道是40餘噸好鐵,現在我國及海外正在修建的鐵路,每年不會少於一千五百公裏,這就是超過六萬噸好鐵的市場。

現在市場上製造鐵軌的好鐵價值不會低於100元每噸,這就是價值600萬元的大市場。不過這個市場現在主要被北方鋼鐵廠、武漢鋼鐵廠和江南製造局所壟斷,佛山鐵廠去年製作的鐵軌不超過50萬元。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麵,就是佛山鐵廠出產的好鐵成本太高,難以和以上這些鐵廠競爭。如果我們能夠獲得越南的優質焦炭和鐵礦石,那麼就能夠大幅度的降低冶鐵成本。諸位,如果我們能夠控製了越南的焦炭和鐵礦石,難道還不能借此入主佛山鐵廠嗎?”

陳上久的話頓時引起了一幹商人的深思,雖然他們借助大明開海的政策,在越南也算是建起了一副事業。可是在海外混的再好,也不及在國內有一份基業強,畢竟海外終究不是中國之地,眼下迫於大明的強勢而對他們這些商人笑臉相迎,若是日後大明再衰落下去,天知道這些番人會如何翻臉,這種事情他們又不是沒有聽說過。

佛山冶鐵基地眼下是兩廣地區最大的鋼鐵基地,自古以來鹽和鐵就是國家最為重視的財富來源,漢代就有鹽鐵會議專門討論是否由國家來壟斷鹽鐵業的經營問題。明代初期對於鹽鐵業也極為重視,但是後期就隻關注鹽業,對於冶鐵業卻放開了,甚至連官營鐵廠都主動關閉了。

之所以會如此,自然是地方士紳大族介入了這一行業,再加上生鐵的利潤不及鹽業高。但是對於這些商人來說,冶鐵業和製鹽業一樣,都是可以傳為家業的產業,畢竟鐵器也是民間必不可少的用具,特別是現在還出現了鐵軌這種新事物,鐵的用途就顯得更為廣泛了。

如果能夠借這個機會入股佛山鐵廠,對於他們這些商人來說,無疑是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哪怕現在投入再大,依舊還是值得的。這個提議立刻提起了大家的興趣,於是催促著陳上久繼續講下去。

陳上久稍稍停頓了下,便繼續說道:“…從升龍府到鎮南關約160公裏,從鎮南關到南寧又200公裏,過了南寧即可通過水路通往廣州。如果我們能夠建起這樣一條鐵路,那麼從升龍府到廣州就不必再走風險太大的海路。

大家都知道,海路行船雖然運量比陸路大的多,但是一到台風季節,出海就和賭博差不多。如果我們能夠投資建成這條鐵路,往來升龍府和廣州就安全的多了,最起碼今後我們往來國內就不必再冒險上船了。

而且一旦這條鐵路開通,有些比較貴重的物產我們可以直接走鐵路回國,不必再等候天氣的變化,這對於我們加強兩地之間的貿易是一個好消息。

此外,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去年總理衙門把造船廠分為了三級。年產800載重噸的船隻為小型船廠;年產800-2000載重噸船隻的為中型船廠;年產2000載重噸以上船隻的是大型船廠。

根據總理衙門去年出的造船年鑒,從東洋到南洋,小型船廠約349家,國內和海外各邦所屬的船廠比例是1:1;中型船廠82家,海外占約六成;大型船廠28家,國內占八成。小型船廠能製作百噸以下的船隻,中型船廠能製作300-800噸之間的船隻,大型船廠則主要製作千噸以上的船隻。

拜這些年我國大力扶持造船業的政策,海內外各船廠的訂單一直都是滿滿的,這些船廠修建的船隻采用的都是新式造船法,也就是大量的使用金屬構件,大約是每噸木材配0.6噸金屬構件。

去年這些船廠一年下水的船隻,好像是超過了22萬噸,超過了我國國內商船總載重噸的八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隨著造船業的繼續擴張,使用與造船業的鋼鐵將會逐步增加,這又是一項極大的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