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758章 芸芸眾生相二十(2 / 2)

原本隻能依附於江南士紳身後搖旗呐喊的兩湖士紳,自這兩所大學建成之後,便開始漸漸有了一些獨立自主的想法。在江南地區人口繁衍超出了土地承載力之後,麵積廣大又適合於稻作的兩湖地區就成為了江南糧食缺口的重要補給地。

到了崇禎年間,“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話在湖廣地區已經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但是湖廣雖然成為了大明南方最為重要的糧食產地,可是湖廣地區在大明的政壇上卻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難得出了一個張江陵,最終還是被江南士紳們給清算了下去。

政治和經濟上對於江南士紳的依附,都使得湖廣地區難有出色的名門望族,而這一缺點到了現在反而倒是成了優勢。因為湖廣地區的大地主、大士紳較少,於是朝廷對於大地主、大士紳打壓的政策,在這一地區遭到反對的倒是不多。

更何況,之前湖廣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宗室手中,而本地宗室被皇帝親自出手修理了一遍之後,湖廣地區的士紳和百姓對於皇帝的支持度也比其他各處要高的多。

而最為重要的,還是湖廣地區此時的開發程度並沒有超過50%,該地區的人口加起來都沒超過六百萬,如果算上隱沒的人口也不會超過7、8百萬人。不管是長江以北的江漢平原,還是長江以南的洞庭湖平原,此時大部分地區都還是湖泊沼澤,人們隻能在其中圍堤排水形成村落。

這種特殊的開墾方式便是垸田,對於垸田來說最害怕的不是旱情而是水災。而能夠威脅到湖廣百姓生存的水災,基本出自長江和漢水,想要治理這樣的大江大河,光靠本地士紳顯然是不夠的。自崇禎初年以來,朝廷不斷對這一地區的水利進行建設,到了崇禎十三年總算是初見成效。

在這樣南北大旱的年景裏,湖廣地區卻意外的獲得了豐收。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在不缺少水源的湖廣地區,日照時間的增加反而是一件好事。而現在這個曆史岔路上也沒有出現起義軍進入湖廣地區的事件,從而令本地百姓可以安心的種植田地,這對於大明來說算是一件幸事。

而在這樣的收獲季節,湖廣士紳們終於有了一些動作。作為負責改組地方士紳會議為地方議會的張重效,在其叔父湖廣總督張允修、南京禮部尚書王朝聘、湖南大學校長吳道行等官員名士的支持下,啟動了兩湖議會的第一次會議。

雖然湖北、湖南應當分設議會,但是分成兩省不久的湖廣士紳們卻依舊把湖北、湖南視為一地。因為湖廣地區的士紳本就勢力不大,如果分成兩省開會,他們的聲音顯然就更難以被其他地區的士紳聽入耳了,所以最終大家決定還是合為一處議事。

這次會議開得時間並不長,不過兩湖士紳的代表們卻一致通過了三條極有影響力的議案。第一條是湖北、湖南士紳決定服從朝廷頒發的,包括鑄幣法案在內的各項法令,和朝廷同舟共濟,共同麵對今年的大荒;

第二條則決定,湖北、湖南士紳決定籌集30萬石糧食運往北方賑災,並願意接納一批河南災民南下度荒,以替朝廷分擔重擔;

第三條則承諾,兩湖地區的士紳絕不屯糧居奇,將會在朝廷規定的價格之內將餘糧出售給戶部糧食局。

在南方各省士紳,特別是江南各地士紳紛紛出聲批評朝廷頒發的各項賑災法令時,兩湖議會公開發布的這三條議案,頓時成為了一股清流,不僅獲得了朝廷中樞的稱讚,更是令湖廣士紳獲得了北方各省士紳、百姓的好感。

而湖南大學校長吳道行在議會定案之後說的一段話,因為極有感染力,於是也跟著議案傳到了京城。

崇禎看了兩湖議會的議案和吳道行的這段話後,一時情難自禁便親自寫了一篇文章刊登在了大明時報上。

“…願我兩湖士子,不要蠅營狗苟於故紙堆中,而當效仿先賢,以天下為己任。朕以為吳先生這話是說的極好的,這正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古人雲: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有吳先生這樣的老師,湖南大學興盛可期矣…”

這份刊登在大明時報上的文章,很快便引起了許多南北學者的響應,輿論的風向也終於徹底轉變,江南士紳們的抗議不僅被視為自私自利之舉,甚至連南方士紳內部也出現了分裂,不少人開始靠攏兩湖士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