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裏,周三畏不由停了下來,掃了這些後輩下屬一眼,方才借著說道:“我們雖然是軍人,但是也不能盲目的把軍事手段當做了解決一切問題的萬寶靈丹。
我記得陛下曾經說過,所謂的戰爭,無非就是除了武力手段之外,其他手段已經無法解決問題的最後選擇。
那麼反過來說,隻要還有其他手段可用,我們就不能輕易動用武力。或者說,在我們動用武力之前,我們要動用一切手段把敵人削弱到最弱小的狀況。
我希望各位記住,武力解決雖然是解決問題最為徹底的一種方式,但是武力解決也就意味著大量資源的消耗和暴力的破壞,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進程。
身為大明軍隊的領導者,我們必須盡量避免這種狀況的出現。因為就算是再強大的寶刀寶劍,在連續不斷的搏鬥中也會斷折,軍隊又何嚐不是如此?”
看著身邊這些軍官們陷入了沉思之中,周三畏也是感到誌得意滿。這些年輕的軍官們,將會是未來他執掌豐大都督府最為可靠的基石,所以他才會如此不遺餘力的把自己的想法傳輸出去。
大明陸軍軍官學校,現在已經成為了軍中勢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派係,對於那些盤踞在軍中的非軍校勢力,這一派係內部自然是非常團結的。畢竟這些陸軍軍官學校出身的軍官們,他們的晉升頂點就在陸軍的大腦參謀部內。
而參謀部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消除地方軍閥和軍中所謂的將門勳貴派係,從而徹底掌握住大明的武裝力量。正因為這一派係的目的如此明確,而他們的晉升空間又比地方派係的軍官們大的多,也就造成了軍校生們在軍中勢力的急劇擴大,從而引起了地方派係的不滿。
比如像楊振威這些原來的邊軍舊勢力,之所以對軍隊改革怨氣滿腹。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於,在軍校生的排擠下,他們不僅失去了上升空間,甚至還在進一步被邊緣化。
對於這些在軍中幹了大半輩子的軍官們來說,這些上了幾年軍校的年輕軍官,一到地方就和自己平起平坐不說,還處處獲得了優待,升的也比自己快的多,這自然就感覺到了不公平。
而且除了薊州、遼西、東江等前線軍鎮之外,像大同這類已經內地化的軍鎮,正被參謀部大量的裁軍和專業。地方守備軍規模的縮小,對於這些舊軍官們來說就是一個噩耗,這不僅意味著他們手中掌握的資源不斷縮小,甚至於連目前這個位置都有可能被參謀部裁撤掉。
這些從軍十幾數十年的舊軍官們,他們已經習慣了在軍中的生活,一旦離開了這個團體,他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生存下去。總不能讓他們回家當農民去吧?
而對於參謀部來說,有能力的中下階軍官早就已經被他們挑選進軍校學習去了,剩下的這些舊軍官們不是不值得拉攏的無能之輩,就是代價太高不值得拉攏。
嚴格的來說,這些軍校畢業生們除了忠君愛國這點上有著一個共同的支撐點外,根據他們的出身的不同,也是有著各自的述求的。
軍中低階軍官和有功將士出身的軍校生們,他們的述求比較簡單一些,追隨皇帝陛下建功立業,好讓自己出人頭地而已。
至於那些從社會上考入軍校的人士,心思就比較複雜了。有的人是希望借此出人頭地,有的人是真的想要從軍捍衛祖國,有的人則是希望能夠保衛自己的家業等。
既然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述求,自然也就形成了軍校畢業生內部的各個派係。孫承宗坐鎮參謀部時,各個派係之間還能維持著表麵的和諧。
但是隨著孫承宗的退位,袁崇煥的調職海外,參謀部內部的格局就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改變,再無一個重量級的人物能夠壓製住軍中各個派係。為了贏得話語權,各個派係自然就希望有所表現了。
調任豐大都督府的周三畏,自然想要借著這次兵變來樹立自己在此地的權威,所以才會放手給薑瓖去發動部下作亂。當然這點小心思,也就不足以為外人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