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瓖想著自己又不是想要造反,隻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家業而已。他家數代替朝廷守衛邊疆,現在三兄弟更是分別鎮守一方,難道朝廷還能因為他抱怨了幾句就對付他這等忠良臣子嗎?若是如此,今後誰還肯替朝廷賣命。
薑瓖的理想的確是美好的,不過這現實顯然有些殘酷。這一次朝廷完全不按套路來啊,連給他們重新站隊的機會都不給,就直接電閃雷鳴了。
而本是在邊上抱怨了幾聲的薑瓖兄弟,現在卻正正的對上了這場風暴。薑瓖一邊為自己下落不明的兄弟擔憂著,同時也對自己被召去京城的命令感到了恐懼,於是不由召來了本地交好的士紳和親近的心腹進行了商議。
天可憐見,薑瓖敢發誓,他召集這些人不過是想要商議下對策,絕沒有什麼起兵造反的心思。在大同鎮撤銷了許多軍事職能之後,他這個大同總兵手裏掌握的士兵不僅比過去少了許多,而且在城內也不再是像過去那樣,是大同最高的軍事長官了。
原先宣大地區視為一體,統一由宣大總督主持軍政和民政。不過宣大總督的駐地在陽和,宣府和大同各有一巡撫和一總兵坐鎮。巡撫雖然負有全麵領導的責任,但是總兵卻是當地的最高軍事長官,負責本地的軍務。
而自從總參謀部成立,朝廷對於邊疆官職進行改革之後,豐大總督取代了宣大總督。漠南草原被並入大明之後,大明的邊疆繼續向北拓展,承德和漠南草原已經成為了新的北方邊疆,這樣原本宣大地區的軍事地位就開始下降,宣府和大同之間的政治聯係就被切斷。
宣府重新被劃分到了河北境內,而兩地巡撫身上讚理軍務的職權也被極大的消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受總參謀部和地方總督府雙重領導的地方都督府的出現,獲得了管理地方軍隊和軍政的權力。
也就是說,現在在大同城內有著三個省級實權衙門。管理地方行政並領導軍隊的巡撫衙門;負責大同城市治安及地方守備部隊的總兵衙門;管理總兵衙門和本地野戰部隊及軍隊後勤,並協調軍隊和地方關係的豐大都督府。
也就是說,薑瓖這個大同總兵如果沒有得到豐大都督府的批準,他不僅不能調動城中的軍隊,甚至連武器庫都打不開。否則的話,就是實質性的造反。
在邊軍沒有改製之前,大同城內有接近3萬明軍。改製之後,城內的軍隊大約還不到八千,其中有守備都督府的一營新軍,巡撫衙門下的一個標營,兩者共計約2000人,剩下的六千就是總兵衙門管理的守備部隊。
此外,城內還有著維持治安的數百警察,緊急時刻倒也能夠當做一隻軍事力量使用。雖然薑瓖手上的兵力在城內超過了朝廷的力量,但是在城北門外不到3裏處,就有著一座野戰軍的營地,駐紮著3千多將士。
以這樣的力量對比,薑瓖並不覺得自己造反有任何勝算。畢竟野戰軍的訓練,他也是親眼目睹過的。這些野戰軍的將士也許還不及傳說中的那些滿人,但是打他手下的這些守備軍,一個對付兩三個應該沒有問題。
因此隻要他在短時間內不能封閉全城,讓這些野戰軍衝入城內,就是起兵失敗的開始。
所以,深明事理的薑瓖就一直沒往起兵的方向想。他召集眾人過來,一是想聽聽眾人有什麼好的主意讓他度過難關;二是想要看看這些人聽了朝廷傳來的消息之後,會不會出賣他;三則是希望能夠讓大家集一筆款項出來,好給他上京時走一走權要的門路。
但是他沒能預料到的狀況出現了,那些士紳地主們雖然聽出了他要錢的暗示,卻一個個裝做聽不明白,死活不往拿錢消災的路子上想。
而他的那批親信將領,在這場軍隊改製中正是利益受損者。大明邊軍的將領想要出頭,最重要的不是有戰功而是要有錢。大明的武臣愛錢,文官更愛錢,想要往上爬升,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就如毛文龍這等拿命拚出來的東江鎮,為了獲得朝廷的支持,也不得不挪用軍費去賄賂執政大臣。
身為武臣想要賺錢,一是克扣下屬軍餉,貪墨軍資;二則是收受賄賂,驅使部下為自己勞作。軍製改革之後,後勤部的組建斷了他們這些中層將領的財路不說,總參謀部更是奪取了他們對於部下升遷的控製權力,這自然也就引起了這些將領們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