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式陸軍和從前的舊式軍隊不同,在舊軍隊中,上官把士兵視為自己的奴仆和建功立業的本錢,因此對待士兵不是非打即罵,就是以美食田宅拉攏其中的勇健之士。這樣的軍隊自然談不上什麼軍人的榮譽,也不會去思考戰爭的意義,他們隻會天然的厭惡戰爭,除非戰爭的對象弱小而又富庶,能夠讓他們劫掠發泄平日裏的怨憤。
而即便是那些將領身邊待遇良好的家丁,他們也是將領的私人之兵,而不是國家的保衛者。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國家存在存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不能出事。畢竟沒有了家主的庇佑,他們的家人就要失去田宅,成為街頭上的流浪漢。
為什麼向滿人投降的明軍普遍比之前能打,第一便是滿人還沒有學會漢人將領克扣軍餉貪汙腐敗的本事,一直生活在戰爭中滿人知道,糊弄士兵無疑就是在自殺,畢竟他們身後可沒有一個龐大富庶的國家作為後盾,滿人也是死一個就少一個,他們甚至輸不起像薩爾滸之戰的戰爭一次,而明人的本錢雄厚,輸了四次都還不過是手足之傷。
因此滿人對於這些投降士兵的待遇雖然參照的是明軍標準,但是卻並不打折扣,既不會拿不值錢的黑銀抵扣米糧,也不會下發已經腐朽毀壞的武器鎧甲。評價軍功,也不會有上司截留賞賜,甚至是張冠李戴。僅僅是這麼些好處,就已經讓不少投降明軍死心塌地跟著滿人保衛大清國去了,可見此時大明的士兵欲望有多低。
而在新組建的大明新式陸軍中,士兵的來源首先就被擴大了,從以往地位低賤的軍戶變成了良民子弟。根據皇帝親自批準的軍人法,服役的士兵並不是入了軍戶,他們的社會地位並沒有出現變化。服役是有期限的,服役期滿之後即不再受到軍隊的約束,而成為了一個自由人。
對於士兵的培育,思想文化教育也被放到了同軍事訓練同等重要的地步。這一點也曾經是兵部和將領們頗多非議的一條,因為大家覺得皇帝不是在訓練軍隊,而是把軍隊當成了一個學校,這簡直有些胡來。
畢竟在這些將領的心中,士兵應當愚昧、殘忍,就如同那些建虜那般的野人一樣生活,才有可能在戰場上麵對這些野蠻人而不逃亡。認識了幾個字,睜開眼睛能夠獨立看待世界的士兵,在戰場上不僅不夠勇敢,平時也難以管束。
沒有那個官員會喜歡,一群讀得懂朝廷律法,還能夠計算夥食費用結餘,然後向著上官討說法的聰明人。最麻煩的還是,這些聰明人可不是老百姓,他們手中握著火槍,不是他們拿出官員的威嚴就能嚇唬住的。
因此,越是遠離京城,軍隊的思想文化教育就越是敷衍。但是,這畢竟是開天辟地從未出現過的事,隨著總參謀部的權威越來越高,京軍的武力越來越強,反對軍中進行文化思想教育的聲音也就越來越少。
文化思想教育的實質是什麼?事實上就是人生觀、社會觀和世界觀的重新塑造,沒有三觀的重新塑造,新式陸軍的軍事技藝越高,反倒越有可能出現軍閥。作為皇帝親自過問文化思想教育的近衛軍,在思想認識上更認同祖國和民族的理念。
簡單的來說,他們和為了穿衣吃飯而打仗的舊軍隊不同,他們擁有自己的理想,他們參加軍隊是為了保衛祖國,服務於民族,是為了致太平。僅僅是這一點思想認識上的不同,便讓近衛軍在耀州城下這樣險惡的戰爭中堅持了下來,沒有麵對滿清騎兵的衝鋒而逃亡。
在近衛軍中,每一名新兵入伍時,都會被告知,軍隊就是他們第二個家。事實上,對於大明底層家庭的子弟而言,軍隊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家。
在農業時代,哪怕就算是盛世,路上都有餓死之人,更何況是現在這個連年災荒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窮人是沒辦法表達對於子女的關愛之情的,父母出門幹活就得把過於幼小的兒女丟在家中,半大一點就要下地幹活。
這個時候如果孩子生了急病,往往得不到什麼治療和看護,因此父母白天出門時還是好好的,回來時說不準就隻能看到一具屍體了。對於這種狀況,不會出現什麼哭天搶地的場麵,一家人還是會若無其事的燒火做飯,待第二天出門時把小孩屍體包一包,找個地方埋了也就是了。
在大明的農村之中,這樣的情景比比皆是。畢竟這個時代的小孩夭折率可是超過了出生率的一半,其中大部分孩子的夭折都出自於底層家庭。底層百姓幾乎對於兒女的死亡已經麻木不仁,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感情,而是苦難的生活早就讓他們的淚水幹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