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683章 明軍的動向(1 / 2)

軍隊行軍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管理科學,一隻千人左右規模的軍隊日行軍可以達到30-40公裏,那麼萬人以上的軍隊日行軍就隻有30-40裏了。而規模更大的軍隊,行軍速度則還要下降。

靠著武功立國的滿清,對於軍隊的行軍速度和方式也是極為重視的,努爾哈赤和黃台吉都曾經對八旗軍隊的行軍親自下令作出約束。

他們關注的行軍要點主要還是兩點,一是八旗軍隊行軍,如果道路條件不允許,則分為左右兩路行進。如果條件許可,則各旗當各占一路而行。二則是對行軍紀律的要求,嚴禁軍隊在行軍途中喧嘩打鬧和擅自離隊搶掠。

努爾哈赤建立八旗製度時,曾經自誇“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嚐偏廢”; “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作戰時絕無糧餉軍器之運轉,軍卒皆能自備而行。

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恐怕並非如此。因為類似的話語,朱元璋也說過,“養兵百餘萬,不費民間一顆糧”。八旗製度和明朝的軍戶製度,其實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隻不過滿人的八旗剛剛組建不久,戰鬥力還沒有退化,再加上尚有明人可以劫掠,所以滿人還未能厭煩戰爭而已。但是作戰時絕無糧餉軍器之運轉,軍卒皆能自備而行雲雲,就有些誇大其詞了。

富裕的八旗家庭自然能夠自備糧餉軍器,可是貧窮的八旗家庭哪裏置辦的起糧餉軍器,他們隻能在行軍途中進行搶劫來滿足自己缺乏的物資需求。

滿人連漢人平民身上的衣裳都視為寶貴的財物,他們跟著主子出去作戰,要讓他們不去劫掠平民,這無疑是癡人說夢。黃台吉可以對不聽號令的蒙古人進行射殺懲治,但是對於這些違背自己命令私下離隊搶劫的滿人,他也隻能申斥幾句算是了事。

不過在黃台吉無時無刻不談軍紀的影響下,加上明軍的戰鬥力不斷增強,使得滿人終於少了許多離隊私下劫掠的行動。這不是黃台吉的教導起了作用,而是滿人意識到現在的明軍已經有能力圍殲,那些私下離隊去劫掠的滿人小團隊了。

黃台吉雖然決定自己親自率領軍隊出擊,但是他也清楚,如果2萬5千大軍依序出行,抵達營口起碼也得在八、九日之後了,特別是烏真超哈部隊,一門紅衣大炮就需要16隊犍牛拉曳,還要有民夫修建專門的道路,速度完全上不來。

而八、九天的時間,天知道這些明軍會作出什麼舉動來。不管他們是加固營口城防,還是分兵襲擾複州後路,都會給清軍帶來很多麻煩。

因此在大軍之前,黃台吉令多鐸、葉克書領兩千騎先行趕往耀州城,又令勞薩、星訥各領2百騎前往營口附近偵查明軍動向。

勞薩隸滿洲鑲紅旗,世居安褚拉庫,是昔日努爾哈赤往征瓦爾喀部時,半路來投的一位八旗老將。因其驍勇善戰,還被賞賜了封號“噶喇依章京“。星訥也是努爾哈赤身邊的老人,現在隸屬滿洲正白旗。

應該來說,這兩位都是作戰經驗豐富的八旗老將,沈陽到耀州城近400裏地,兩人隻花了4天就趕到了。這時距洪尼喀戰敗,也才不過是第九日而已。

這九天時間裏,明軍這邊倒也沒有荒廢時日。前三日明軍忙著裝卸船上的人員和作戰物資,清點城內的人口、物資,並組建了指揮部。

第四日開始,修整完畢的明軍開始偵查營口周邊的地勢和村寨、駐軍狀況。這一天孫傳庭還同營口的商人及市民代表進行了交流,對於主動投降的守備德山等滿人進行安撫,並任命德山為本城知縣,令商會會長趙安明等人協助德山管理地方事務。

原德山手下的那些滿人和漢人士兵,在甄別之後並入了營口的警察部隊。就連那些在營口之戰中投降的朝鮮火槍兵,因為態度良好,也被李岩編入了警察部隊,並承諾在戰爭結束之後便送他們回國。

由於營口城內滿漢百姓的配合,加上清軍在城外就被擊退了,因此整個城市除了在明軍登陸時遭受了一些攻擊,基本上全城還是保存完好的。

過去一段時間內營口的對明貿易雖然停下了,但是往營口輸送的物資可沒有停下過,因此營口碼頭和城內的倉庫都是滿滿當當的,特別是可用於搭建營壘的樹木更是多不勝數,這為明軍加固營口的城防提供了足夠的物資儲備。

在趙安明和李岩的交涉下,明軍終於沒有無償征用營口城內的物資,而是加以區別對待。

對屬於滿清朝廷的財物,明軍將直接加以沒收;對於城內百姓和商鋪的私人物資,涉及到作戰需求的,明軍可以采取戰爭征用手段,但必須打收條,四海貿易公司將為明軍代付款項。對於明軍士兵私人的需要,則必須公平買賣,不可直接掠奪。

近衛軍和參謀本部的薪水一向不錯,李岩對於公平買賣倒是沒什麼抵觸的。他也知道皇帝並不希望大明的軍隊進行任何私下的搶掠,因為這實在太過破壞軍中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