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679章 營口七(1 / 2)

洪尼喀畢竟是老了,拖著傷病的身體支撐在這裏,已經是他所能夠達到的極限了。再要他如從前年輕時那樣,親自發號施令整頓部隊,已經是不現實的事情了。

更何況,沒有平時操練培養起來的團隊默契,指望臨戰前依靠軍官們的馬鞭和棍棒整理隊形,無疑是一件相當耗費精力的事情。

明軍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整理好隊形出擊,依賴的是一整套士官體係,李岩發出的命令一層層的傳達到如陳五一這樣的棚目手中,然後這些最基層的棚目能夠準確無誤的去執行這些命令,卻不會發生歧義,這就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了。

因為光是讓這些基層軍官們能夠快速了解傳達下來的軍令,就需要各種標準化的術語和戰術指令。隻有這些基層的軍官們正確了上麵傳達下來的軍令,他們才能把統帥的意圖傳達給士兵們,最終完成軍令想要達到的效果。

過去明軍作戰時,將領為什麼喜歡使用家丁去領兵,其實便是在於這一點。和朝夕相處的家丁相比,那些軍中的軍官反而對將領顯得陌生,這些家丁熟悉家主的性格和說話方式,隻要家主稍稍提示一下,他們就明白自己應該幹什麼。

努爾哈赤創建八旗製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未嚐不是對於明軍傳統組織的一次改革。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這種三級指揮係統極大的簡化了軍令傳述路程,從而保證了八旗軍在戰場上能夠及時得到統帥的指令,卻不易出錯。

不過滿人依靠簡化指揮係統來加強統帥對於軍隊的戰時控製,雖然效率是提升了,但是對於軍隊統帥的個人能力要求就會極高。

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統帥發布的命令如果不夠簡潔扼要,那麼對於底層軍官來說,很容易會出現錯誤。而在戰場上出現錯誤,這無疑就是失敗的開端。

就好像努爾哈赤去世之後,黃台吉第一次領兵伐明,就無法順利的指揮八旗將士按照自己的指令去作戰,從而在錦州城下受到了挫折。

這不僅僅在於八旗內部派係的勾心鬥角,也在於黃台吉的軍事指揮才能確實不及努爾哈赤,導致他發出的指令無法被底層將士理解,最終落實不下去。

而在明軍這邊,舊軍隊體係臃腫的指揮層級,也同樣被視為一種弊端。不過明軍這邊並沒有像努爾哈赤這樣,直接大刀闊斧的把軍事指揮層級砍到隻有三級。

明軍采用了師團編製和士官體係,再加上參謀組織,從而砍掉了朝廷和文官對於前線軍事指揮的多重幹涉,確保了軍令的唯一性。

師、團、營、連、排、班,六個指揮層級,固然是比後金的指揮層級多了一倍,但是明軍采用了培養士官和軍官的方式,確保了各級指揮官都具備了一定的指揮才能,再加上標準術語和指令的使用,使得明軍的基層軍官也能夠很好的理解自己的任務。

從雙方的軍隊組織來看,明軍顯然已經進入到了另一個層次,不再依賴於統帥的個人能力來維持一隻軍隊的戰鬥力了。

反觀清軍這邊,依然沒有擺脫舊軍隊組織的形態,軍隊的戰鬥力始終局限於統帥的個人能力之上。

洪尼喀自從調任營口以來,就很少和部下們一起操練了。這也使得他和新部下的關係不如以前的老部下親密,而他的新部下也很難了解上司在作戰指揮中的習慣。

特別是近一兩年,隨著洪尼喀年輕時的傷病複發,需要靜臥養傷,雙方之間的接觸就更少了。

因此遇到這種突發的事件時,洪尼喀才發現自己的軍隊居然是如此的散漫,連列個陣型都列不好。

讓他更覺意外的是,圖魯什帶著部下去衝城,不僅沒有試探出明軍守備的弱點,居然還被城內的明軍反擊了。而圖魯什居然沒有站穩腳跟,趁著這個機會反攻入城,反而被明軍追殺著逃向了本陣。

為了方便發起進攻,洪尼喀將本陣設立在了距離城牆七八百米的地方,以明軍追趕這些敗兵的速度,抵達本陣大約也就六、七分鍾的事。

洪尼喀看了一眼亂糟糟的隊伍,知道若是任由明軍衝擊過來,這場戰爭的結局就有些詭異了。

洪尼喀在心底惡狠狠的咒罵了一句圖魯什,不得不將自己身邊最後一個完整牛錄拿了出來,他對著領導這隻牛錄的備禦說道:“圖魯什這個混蛋真是辜負了我的期望,居然被明軍這麼輕易的就擊潰了。

我們這裏剩下的人馬不是漢人就是朝鮮人,如果任由明軍這麼直接衝上了,他們就此向明軍投降,我們就戰敗了,那時大家都不會有好日子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