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670章 十八蹬(2 / 2)

當然,這名中尉的判斷還是出現了偏差,魏晨西等人的興奮並不是一名軍人麵臨戰爭的興奮,而是商人對於盈利可期的貪婪之心。

在崇禎登基之前,如果有人問大明的商人,什麼生意最好做,當然是指合法的。幾乎每一位大明商人都會認為,國內的話自然是販鹽,國外的話就是生絲。

但是到了今日,如果再有人問這個問題,大明商人的回答就不會如此一致了。而對於魏晨西來說,沒有什麼生意比的上軍火生意的利潤了。

自從皇帝陛下發明了武器升級的理念,和朝廷實施的大規模海外拓殖行動之後。軍火生意的利潤就立刻超過了鹽和生絲的利潤。

鹽和生絲的產出和需求畢竟還有一個限度,一旦超過了這個限度價格就會不斷下降。但軍火生意可並不是如此,武器一旦開始更新換代,舊有的武器即便還能用也依然會被淘汰。

特別是大明周邊的小國,隻要有一個國家開始購買了大明的新武器,其周邊的勢力也不得不更新自己的軍隊武裝。而單方麵的賣方市場,使得軍火商人根本不會降低價格出售。

比如日本、暹羅、緬甸、越南、萬丹等海外小國,他們本身並沒有什麼工業製造能力,有的國家甚至連鐵塊都要進口。過去這些國家之間打仗,大家都是湊合著使用一些劣質的冷兵器而已。

但是當某個國家從中國進口了火繩槍和鎧甲之後,其他國家若是不進口同樣的武器,那麼同宿敵進行的戰爭,無疑就是一場屠殺。對於這些海外小國來說,本身國家麵積就不是很大,一場戰敗有可能就是亡國之戰,因此當敵對勢力購買了新武器之後,他們哪怕砸鍋賣鐵也要給自己的軍隊裝備上大明出售的新武器。

而且能不能向大明買到新武器,也成為了這些海外小國辨別對方受不受大明保護的標誌。如果自己的對手連大明的武器都買不到,這不正說明對方和大明關係惡劣麼,這個時候去攻擊對方,那麼就不用擔心會受到大明的幹涉了。

而像日本,雖然看起來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東西幕府,幕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敵對的關係。雖然眼下日本並沒有再次變成戰國時代,但是江戶幕府也好,日本各藩也好,無不在竭盡全力的發展武備,準備著亂世的來臨。

至於大阪幕府,現在已經完全成為了大明陸軍的附庸,他們的武器訂單都是由總參謀部決定的。整個東亞地區,除了大清以外,基本已經都成為了大明軍火的傾銷市場。

那麼大明軍火的利潤有多高呢?以最普通的燧發火槍打比方,京城軍器監製造一支前膛燧發火槍的成本大約是9.8大明元,江南製造局製造同樣一支火槍則需要11元。總參謀部給出的訂購價卻是軍器監產的每支14.5元,江南製造局產的卻隻給13.5元。

理由當然是江南製造局產的槍支質量參差不齊,按照某位參謀官的說法就是:“被江南製造局步槍打傷的敵人,還不及這隻步槍炸膛傷害的我軍士兵多…”雖然這隻是一句玩笑話,但是也充分說明了,江南製造局出產的槍支在總參謀部軍官眼中是多麼的不可靠。

雖然大明軍方給出的價格不高,但是大明軍方的訂購數量卻是以萬為單位的。而最為重要的是,大明給周邊小國派出的軍事顧問,同樣會優先考慮軍器監出產的武器。而海外銷售,並不會區分軍器監和江南製造局出產,一律是燧發火槍80元-120元一支,火繩槍35-45元一支,其中日本和朝鮮接受大明軍事顧問的軍隊,享受六折優待。

海外軍火市場大約為大明市場的六分之一,但是利潤卻幾乎抵得上整個國內市場。江南製造局作為民間股本占據大頭的公司,自然是更中意國外市場的。但是因為大明總參謀部的強勢,整個國外軍火市場的大頭都受其控製,沒有得到總參謀部承認的武器,自然也就無法得到那些外派的軍事顧問的認同,而他們的態度又決定著海外國家采購人員的選擇。

江南製造局的股東和主管們一直想要努力改變總參謀部對自己的態度,為了能夠在總參謀部中找到自己的支持者。他們也開始向南京陸軍軍官學校輸送子弟和捐贈物資,試圖培養一批傾向於自己的陸軍軍官們。

而此次33師想要用獵鹿槍來挽回戰場上的不利形勢,對於魏晨西來說無疑是一個驚喜,讓他看到了一個獲得軍方認同的機會。

下麵山道上那些來勢洶洶的清軍士兵,在此時魏晨西眼中已經不是凶狠殘忍的建虜,而是一堆堆正在行走的大明元。作為一名商人,有誰會畏懼成堆的金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