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662章 阿敏一(1 / 2)

烏蘭巴托蒙語即“紅色英雄城”,對於皇帝為何要給這座新城取這樣一個名字,其實阿敏、杜度等人也不是很理解。事實上蒙古人更願意叫這座城市為庫倫或是大庫倫,畢竟這座城市建起的第一座建築,就是一座黃教的寺廟。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這座活佛據說最早降生於印度,是釋迦牟尼佛的五百比丘之一,後轉世在西藏,傳世十五世至多羅那他,是烏斯藏覺囊派的高僧。萬曆四十二年,多羅那他應蒙古喀爾喀部的阿巴岱汗邀請前往漠北傳經,深得喀爾喀部諸領袖人物的信奉和支持,逐漸成為當地宗教領袖,被尊稱哲布尊丹巴,藏語意為“尊勝“。

崇禎七年,多羅那他圓寂,次年,喀爾喀諸汗王認定於明崇禎八年誕生於喀爾喀部的土謝圖汗袞布多爾吉之子劄那巴劄爾為多羅那他轉世,法號羅桑丹貝堅讚,想要立其為法王。

不過這個時候大明已經控製住了漠南蒙古諸部,開始向烏斯藏和漠北草原施加影響力,喀爾喀部諸首領擅自確定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轉世,不僅沒有能得到西藏達賴喇嘛的承認,也遭到了大明的斥責。

直到喀爾喀三部向大明進獻貢物,表示了向大明臣服的意思,崇禎才讓柳敬亭和章嘉呼圖克圖前往漠北確認劄那巴劄爾為多羅那他轉世,並進行了冊封。借助這一冊封行動,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活佛係統算是得到了中央認可,並建立了活佛轉世需要中央派員確認冊封的條件。

在冊封了羅桑丹貝堅讚之後,崇禎決定在圖拉河畔也就是林丹汗遇襲落敗的地方為其修建一座寺廟,作為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在漠北草原的駐錫地。而圍繞這座寺廟,同時還起了一座城市,為崇禎命名為烏蘭巴托。

蒙古人大多認為,英雄指的是落敗失蹤的林丹汗,這是皇帝為了紀念林丹汗所建立的城市。阿敏、杜度這些女真人自然不這麼看,他們可不覺得皇帝對於林丹汗有這麼尊敬。更別提,林丹汗也算不上什麼英雄。

當然,對於崇禎自己來說。他隻是順口這麼一說而已,念了這麼多年的烏蘭巴托,別人一問,他自然也就隨口說了出來。事後當他反應過來時,也懶得再去修改了。

崇禎九年開始建設的烏蘭巴托,到了崇禎十二年,也算是初見規模了。夾在南北兩山山穀之中的烏蘭巴托,東西兩側都是廣闊的草原。北麵的肯特山脈替這座城市抵擋住了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南麵的山脈又稱為了這座城市天然的屏障。

當初林丹汗如果不是過於大意了,多爾袞的突襲是不可能贏得如此完美的。不過隨著烏蘭巴托城的建立,雖然隻是一座低矮的土城,但是這座城市原本就建立在山前的台地上,因此現在滿清如果想要再次突襲這裏已經不可能再重演當日的輝煌了。

以老於軍伍的阿敏看來,除非黃台吉帶領沈陽的主力前來,否則光憑一隻偏軍是無法攻下這座城市的。漢人在建築上的天賦,比他們在戰場上的作戰能力實在是強的太多了。

當然,即便是以阿敏的目光來看,和忠義八旗一起駐守在烏蘭巴托的明軍將士,在獲得了充足的給養之後,他們能夠發揮出來的戰鬥力,也不會弱於八旗普通將士。而如果是依托城牆防守,在火槍、火炮的支援下,這些明軍將士反而比一般的八旗精銳更能艱苦耐戰。

自從阿敏投奔大明以來,他過去對於明國的印象已經差不多都被推翻了。事實上,直到今日阿敏也不能明白,天命汗當初是擁有了這樣的自信才會挑戰明國這樣的龐然大物,據說天命汗前後進入北京城不下十次,他難道看不出這樣一個國家所擁有的戰爭潛力嗎?

更可笑的是,當沈陽的八旗親貴們整天吹噓著天命汗的光榮偉跡,把遼東的明軍揍得多麼慘時。阿敏在關內卻發覺,對於大明這個龐然大物來說,遼東的失敗不過隻是丟了幾根手指,甚至都算不上損失了一支胳膊。

看看崇禎登基的這十年,明國雖然沒有在戰場上獲得什麼決定性的勝利,但是僅僅保持住了北麵不敗的局麵,大明就在迅速的恢複元氣。如果不是大明北方連續的自然災害,阿敏估計大明早就可以組織起對沈陽的反攻了。

讓阿敏更為畏懼的,還是崇禎這位年輕的大明皇帝的沉穩性格。在他看來,以皇弟入繼大統的崇禎,實際上皇位並不是那麼的穩當的。如果他處在崇禎的位置,必然是一早就要在遼東發起幾次反擊,從而確立新皇的權威了。

但是崇禎偏偏就能忍得住,即便他把察哈爾部等漠南蒙古諸部納入了大明的治下,並建立起了一個對沈陽的包圍圈,也沒有趁勢發起對於遼東的進攻,而是不緊不慢的消化這些蒙古部族,讓他們真正變成大明的一部分。

作為一名還算出色的軍事統帥,當他從後金的四大貝勒之一成為大明的八旗統帥之後,即便是他所接觸到的那些訊息,也足以讓他看明白這些年大明的戰略戰術究竟是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