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655章 變化(2 / 2)

黃台吉自然不會接受明人送交通牒的要求,雖然他在查封四海貿易公司倉庫之後就後悔了,但是他可沒打算承認自己處理此事時有些失當了。他不過是想著先拖延一段時間,等沈陽百姓忘記了這件事,再派人和這些商人加以交涉,看看能不能恢複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從而解決掉這個問題。

而明人送來的通牒就有些打他的臉了,這無疑是將整件事的責任都扣在了他頭上,讓大清的臣民以為,這場金融危機就是因為他貪得無厭而造成的,這怎麼能夠忍受呢。

此外,自天命汗建國定基以來,雖然後金小而明國大,但是在兩國的往來記錄中,一直都是後金占據上風,而明國占據下風。如今明國以高高在上的口氣要求大清交還人員賠償損失,這是真把大清當成屬國了不成。

麵對這樣的形勢,黃台吉隻能暫時放下其他盤算,開始著手修複內部的共識,團結一致對抗明國的進犯。嶽托和豪格算是找到了脫離沈陽這個權力傾軋之地的辦法,以緩和現在同黃台吉之間的緊張關係。兩人紛紛上書黃台吉,表示願意前往北鎮協助濟爾哈朗抵禦明軍的進犯。

黃台吉衡量了一番之後,拒絕了豪格的外出請求,而是令嶽托前往北鎮主持防範明軍進攻的事務,令阿巴泰帶兵增強複州的防禦,並要求多爾袞負責同明人辦理交涉,妥善處置明人通牒的事件。

在沈陽城內因為莽古濟格格謀逆一案而人心惶惶的時候,北京卻正刮起了一場自然科學上的狂熱風暴。這場狂熱掀起的源頭,來自於伽利略想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地球到底有多少重量。

這十年以來,正是大明自然科學飛速發展的時期,因為皇帝的興趣問題,研究自然科學已經成為了新學最為重要的方向。而在這種研究過程當中,自然也就出現了許多稀奇古怪的難題。

比如地球的半徑究竟是多少?地球的表麵麵積又有多大?地球到月球之間的距離有多長?地球距離太陽有多遠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如果不考慮曆史的進程,北方新學學者研究的這些自然科學問題,同南方士人研究的各種享受事物其實都可以歸於一類,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屬於無用之技。

但是如果放到整個人類曆史的進程來看,兩者對於人類曆史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卻是天壤之別。當然,現在的大明人並不了解這兩類學問之間的區別。北方士民之所以如此追捧自然科學,完全在於南方士人研究的享受事物普通人可享受不到,但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卻似乎隻要智慧就夠了。

大明的普通百姓雖然覺得自己未必有這樣的智慧,但是自己的子孫可未必沒有這樣的智慧。朝廷開辦的學校不就是教授著這樣的內容麼,隻要子孫能夠按部就班的讀下去,未必不能成為皇家科學院的一員,至不濟中學畢業之後也能做個管事什麼的,可比都聖賢書考科舉的路途要平坦的多。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北京城內的士紳官僚子弟們,也開始出錢資助自然科學的研究,而不再是花錢辦什麼詩社文會。畢竟自然科學研究出了成果,他們就能獲得皇帝的親自接見和嘉獎,而詩社文會卻從來得不到皇帝的關心。

主持這場實驗的伽利略感覺自己像是回到了年輕時代的比薩城,當他在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時,下方也是人山人海的居民。而這一次幾乎有數萬北京居民圍繞在了石景山的一處峭壁下,完全把實驗場當做了廟會來逛。

實驗是基於萬有引力設計的“鉛垂線法“,當伽利略接觸了崇禎提出的三大力學猜想之後,便進一步完善求證了三大力學定律,並進一步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任何兩個物體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大小與這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中心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計算地球質量的依據,正是來源於這條定律。但遺憾的是,雖然鬧騰了三日,實驗最終還是失敗了,因為山風和各種振動的影響,遠遠超過山體和鉛球之間的微小引力,實驗沒有取得任何有意義的數據。

不過伽利略卻並不認為自己是失敗的,他認為這隻是自己沒有找到正確的實驗方法而已。雖然這場實驗的失敗讓他受到了不少輿論攻擊,但是崇禎還是站出來支持了伽利略,他公開表示:“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失敗也是彌足珍貴的經驗。就好比幼兒學習走路,如果不摔上幾個跟鬥,又怎麼能夠學會走路呢…”

皇帝的偏袒,不僅讓伽利略大為感動,更是讓原本有些沮喪的新學學者們再次振奮了起來,再次投入到了對於自然科學的探索之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