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649章 崇禎的理想(2 / 2)

當然想要把持對於大同世界的解釋話語權,光憑朝廷的支持是不夠,還需要真正吸引人的內涵思想。自由、平等這兩個詞,正是新學學者用以解釋大同世界的思想核心。

在明末這樣一個商品經濟已經越過門檻的社會,自由、平等對於普通民眾的吸引力,不亞於大同世界對於讀書人的吸引力。而不管是江南的豪商還是北方新興的工廠主們,當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就必然有打破封建等級思想、人身依附關係等舊封建製度的要求,否則資本經濟就會受到極大的限製。

因此隨著北方京津地區的工商業資本於崇禎十年超過了江南地區的傳統商業資本之後,自由、平等的理念已經開始為京畿中下階層所接受,京城之內的舊道德、舊傳統正在逐步瓦解崩散。

不過即便新理念如此深入人心,傳統守舊文人們依然沒有絕望,畢竟在新學描述的大同世界裏,可沒有給皇帝留下什麼位置。因此守舊文人們始終相信,皇帝隻是一時被新學給蒙蔽了,隻要皇帝清醒過來,新學就會像太陽照射下的殘雪一樣,頃刻間化為烏有。

即便是如孫承宗這樣對大明未來保持樂觀態度的重臣,對於這種意識形態上的激烈鬥爭,也是難以判斷出結果的。直到他今日從皇帝口中聽到了,對於這場意識形態鬥爭的表態,這讓他一時有些接受不了。

作為一名傳統的知識分子,孫承宗難以想象一個不存在皇帝的社會,也難以接受人人可為堯舜的社會製度。如今大明的讀書人為了能入仕做官,已經很難保證自己的道德操守了,要是人人都可以當皇帝,那樣豈不是要天下大亂了麼。

因此他坐下之後便對著皇帝勸說道:“陛下信奉至聖先師的大道為公這一理念,並身體力行之,臣是不勝欽佩的。但是天子乃受天命之所鍾,非常人能夠企及的。

若是陛下此話傳揚了出去,臣以為這世上人多半不會有陛下這樣的心胸,共同去建設這個國家。反倒會刺激了一些人的狼子野心,到時候堯舜不出,而虎狼遍地,陛下何解?”

朱由檢絲毫不以為難的回答:“所以要大辦教育,開啟民智,諸事決於公論,國家大事應當讓人民發出聲音,先有明辨是非之國民,而後才會有大同世界…”

孫承宗瞪大了雙眼仔細觀察著崇禎的表情,確定對方並不是敷衍自己,而是說的真心話。可見皇帝對於大同世界之理念是真信,而不是他曾經以為的借用大同世界的理想來聚攏人心。

孫承宗臉色陰晴不定,心中都不知該說什麼好。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崇禎這個皇帝無疑是當的夠格的,但是改革改到最後居然要連皇帝都要革了,這又未免太過聳人聽聞了。孫承宗也是越想,越是糊塗了起來。

思考了許久之後,孫承宗不得不對崇禎勸說道:“陛下,建立大同世界固然是至聖先師的夢想,但是至聖先師也未嚐說過人人可為堯舜這樣的話。老臣以為,陛下還是應當慎重的重新思考,這是否有違至聖先師的本意。

此外,太祖開國百戰艱難,曆經千辛萬苦方才開創我大明一朝。陛下承澤於祖宗之惠,不可不顧及祖宗的感受,否則黃泉之下,陛下如何同太祖皇帝相見?

再說了,陛下也有子孫,也當為子孫考慮一、二,不可圖一時之快,而令子孫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啊…”

朱由檢歎息了一聲說道:“太祖驅逐韃虜,恢複中華,我是欽佩不已的。但是視天下為私產,視百姓為奴仆,我卻是不願的。

還不到三百年,宗室子弟就從開國時的幾十人繁衍到了數十萬人。以天下而奉一家,能長久乎?

宗室子弟不耕不織,從小到大都被圈於城內生活,一生醉生夢死毫無作為,這樣的人活著除了消耗國家財富之外,究竟有什麼意義?

不管是作為一個父親,還是作為大明的皇帝,我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孫變成毫無社會價值的廢物。人畢竟不是動物,不能用血脈來彰顯自己的尊貴。

想要獲得社會的尊重,應當取決於一個人為這個社會貢獻了多少價值,而不是因為他是朕的子孫。那樣的話,他也就活的太過悲哀了。

如果朕的兒子倒死為止,人們對他的認識也隻是皇帝之子,那麼他究竟算不算真的在這世界上存活過?一個人連生存價值都被否定了,難道不是最大的不幸嗎?

我之所以不願意讓他們過早的接觸權力,並不是想要選擇一個賢能的繼承人,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先認清楚自己是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