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在河麵上的人頭,就好像一個個水瓢一般。小林一郎下意識的裝填了彈藥想要射擊,不過小隊長岡本卻抓住了他的槍口說道:“夠了,小林一郎。戰爭已經結束了,南蠻人已經逃亡了。”
小林一郎有些茫然的向右側看去,果然剩下的聯軍士兵正如一群被驚嚇到的山雞一般,撲棱棱的向著南方的樹林中衝去了。在他們的身後是丟棄了一地的武器和鎧甲。
站在北麵高地上的李晨芳和其他明軍軍官們,對於這一仗的結果顯然是極為滿意的。聽著從戰場上傳來的陣陣“板載”聲,李晨芳對著一邊的副官說道:“讓毛利勝家和真田幸昌打掃戰場,高野平太率領本聯隊進行追擊,到馬尼拉王城為止,然後在城外紮營…”
李晨芳下達的命令,很快就有條不紊的傳達到了各個日軍聯隊中,經過了五、六年的磨合和訓練,明軍的指揮機構已經完全出現了正規化的雛形。
也許對於某些傑出的軍事統帥而言,指揮藝術是需要天賦的。但是對於一隻軍隊的中下階軍官來說,想要確保他們在戰場上激烈的戰鬥中保持冷靜,並能夠正確無誤的執行上級的命令,需要的不僅僅是日常的條例學習,還要有敵方和己方士兵鮮血的澆灌。
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最出色的不是四次擊敗了明軍從北方調集的精銳部隊,而是將明軍北方精銳部隊的中下階軍官都一掃而空了。明軍這批中下階軍官的損失,使得明軍的指揮係統出現了斷層。
在崇禎沒有建立起軍官學校之前,明軍的軍官都是通過和北方遊牧民族不斷交戰,而一點點的培養成熟起來的。失去了這一批中下階軍官,使得戚繼光在薊鎮練兵形成的軍官培養體係為之徹底消失了。
這是為什麼,天啟時期朝廷投入了這麼大的資源和金錢,卻始終訓練不出一隻能夠同後金野戰的軍隊,就因為明軍的這批骨幹被後金給打斷了。之後,不管朝廷再怎麼折騰,有兵無將的明軍打一打農民起義軍還行,讓他們去同已經成長起來的後金八旗交戰,那就是打一場敗一場了。
而後金八旗之所以耐戰,便是努爾哈赤仿效明軍的編製,在統一女真諸部的戰爭中建立了一個以牛錄額真為核心的中下階軍官體係。如此一來,即便女真士兵損失再大,隻要這套軍官體係還在,就能不斷的往裏麵填充士兵,從而迅速恢複戰力。
崇禎上台之後,對於軍隊改革政策的核心,就是重建明軍的指揮係統和軍官培養體係。前者還可以通過模擬作戰來提高將領的指揮藝術,但是對於後者,沒有經曆過戰爭的軍官顯然是不足以用來對抗後金的軍事體係的。
和海外諸國的作戰,正是崇禎用來培養明軍軍官體係的一塊磨刀石。事實證明,到了崇禎十一年,明軍的軍官體係終於開始漸漸成熟了起來。這些在海外經曆了戰爭的年輕軍官們,正逐漸成為明軍的中堅力量,充實著新式陸軍的力量。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海外諸國流下的鮮血正是打下這隻新明軍基礎的關鍵。不過在李晨芳這些年輕軍官眼中,這些鮮血還是極有價值的。流日人、西班牙人、土人的鮮血,總好過流明人的血。
在返回身後的莊園之前,李晨芳突然又回頭向身邊的副官吩咐道:“找人在今日的戰場中間豎一塊石碑,上麵刻上這樣一句話:大明李晨芳為1603年馬尼拉大屠殺中罹難的大明百姓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