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570章 嶽麓書院(2 / 2)

正如剛剛人群中有人議論的一樣,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確對著工整。但是現在的嶽麓書院卻實在配不上這八個字,萬曆以來嶽麓書院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學術上也成為了東南書院的陪襯,和當初王陽明在此地講學時的人才鼎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副對聯現在傳出去,估計隻會被那些江南士人引為笑談吧。王朝聘自然不會將這副對聯變成嶽麓書院的笑柄,也不可能讓兒子來跳這個火坑,因此他很快便開口說道:“說的好,長沙乃楚國故地,楚地曆來多人才,屈原、伍子胥、範蠡、李斯…張江陵等,那個不是我楚人?

如今正是我大明皇帝勵精圖治,吐故納新之際,也是我大明開拓四海,展望世界之時。在這樣一個時代,正是你們這些年輕人奮發向上,一展才幹的機會。

楚才號天下久矣,楚地龍攄鵬奮,何可數量。唯學製缺失,不能風雲際會,可乎?吾等楚人當為後輩子弟破除藩籬,使之楚才代代而出,方才不算辜負了陛下的期待啊…”

有王朝聘這樣的書院前輩作為代表,湖南士紳自然不會拒絕皇帝給予的好意。從前叫湖廣行省時,湖廣的精華地帶也主要在長江附近,也就是湖北士紳在省內更有權勢一些。而湖廣士紳同江南士紳相比,又居於一個從屬地位。

現在他們有機會振興嶽麓書院,讓湖南的教育事業得到朝廷的資源扶持,自然也就立刻轉變了立場,大多變成了朝廷教育改革事業的支持者。到了十一年秋,嶽麓書院就掛上了兩塊牌子,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和湖南大學。

隨著書院的改製,本就在嶽麓書院中較受學生們歡迎的實學,立刻壓倒了其他學術,成為了湖南大學的主流學術。以經世致用為主的湖湘學派,再次革新了自我,同程朱理學完全分道揚鑣了。

雖說湖湘學派和京城流行的新學還有著諸多分歧,但是這種根植於中國傳統儒學的思想學派,卻是最樂於吸收新學提出的科學理論,從而壯大自己的新儒學。同保守守舊的理學家們,完全不可同日而言。

而新學這種同傳統格格不入的學說相比,從儒學內部成長起來的實學雖然讓理學家們感到厭惡,但是卻更容易為年輕士人們所接受。這些年輕士人讀了十多年的經書,現在讓他們全然拋棄,再去研究新學的學問,顯然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反倒是主張經世致用的實學,還能讓他們過去的心血不用白費。因此在湖南大學成立之後,實學很快就傳播到了兩湖地區。京畿的新學,兩湖的實學,正從內外兩方向著傳統的儒學發動的進攻,瓦解著穩固了2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對社會的統治權力。

這種思想上的革新,也同樣在瓦解著士紳地主在下層百姓麵前的特權。為朝廷推動進一步的社會變革,打下了思想基礎。

國內思想界的暗潮湧動,對於許多人來說是茫然不覺的。特別是跟著福王世子出訪朝鮮、日本的沐天波,此刻更是為自己的婚事煩惱著。

作為永鎮雲南的黔國公府世子,沐天波最希望的便是成年後能夠返回自己的封地去,繼承黔國公府的一切權柄。在雲南他就是為所欲為的土皇帝,但是在京城,壓在他頭上的藩王大臣們就太多了。

但是好不容易借助沐啟元死因不明,才將黔國公府搬遷來北京的皇帝,壓根就沒打算讓這位黔國公府的世子再回去割據雲南。甚至連他的婚事都進行了幹涉,這讓沐天波頗為不滿,但是在皇帝麵前他卻不敢有任何抱怨。

和他父親在雲南為所欲為的環境下長大不同,沐天波在京城可是受到了嚴厲的管教。他十二歲就被崇禎丟進了海軍軍官學校寄宿學習,在皇帝的嚴令下,這所招收了大量勳貴子弟的學校完全不理會這些勳貴子弟的身份,給予了他們相當嚴厲的教訓。

以沐天波的身份,哪怕他畢業於海軍軍官學校,也不必考慮在海軍任職,畢竟他還有一大塊封地去繼承。但是隨著皇帝在雲南實施的舉措,讓他意識到這塊封地大約是沒什麼指望了。

沐天波到底也是在海軍軍官學校接受了七、八年教育的精英,當他踏上日本國土,聽說了福王世子給他傳達的相親命令之後。他便意識到,他如果不打算加入海軍任職的話,估計就要被皇帝甩到日本當上門小白臉了。恩,在軍校中學習的最大好處,就是讓勳貴子弟了解了許多市井中的故事。

當他還在思考著,究竟是在日本當小白臉強,還是跑去海軍接受一份任命,和那些散發著惡臭的水手們為伍強時。日本女天皇身邊前來迎接他的宮廷女官裝扮,迅速替他下了決定。

哪怕是散發著惡臭的水手,也比這些剃光了眉毛,把牙齒塗黑的所謂日本美女強。走在這些女官的身後,看著悠長而昏暗的廊道,沐天波總有一種向後逃跑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