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541章 上海(2 / 2)

這座鐵橋和灤河大橋一樣,都代表了大明目前最尖端的工業能力,也意味著鐵橋的修建技術開始逐漸成熟。

外擺渡橋的建成,不僅方便了兩岸百姓的往來,重要的是鐵橋21米寬的橋麵,也足以修建兩條有軌馬車,使得兩岸的貨物往來可以直接進行運輸了。

宋應升替外擺渡橋書寫名字時,認為橋名過於直白,於是將擺改為白,這座鐵橋於是就變成了外白渡橋。

他參加了外白渡橋的落成典禮之後,便要準備坐船前往青島,然後轉乘鐵路前往北京。不過看著身後這些寬敞的街道和那些鱗次櫛比的建築,宋應升心中頓時生出了一絲不舍。

幾乎這裏每一條街道的建設,他都一一參與過規劃,如今要離開這裏,就好像要將自己的孩子丟下了一般。

陪同在宋應升身邊的馬士英卻是一臉的躊躇滿誌,宋應升過去近十年為上海打下的基礎,顯然給他搭建了一個可以大展拳腳的舞台。

馬士英雖然不是什麼出色的商業天才,但是看著這些走在街頭的上海市民,他也知道這座城市已經處於經濟騰飛的邊緣了。他所要做的,僅僅是將宋應升已經製定好的城市規劃繼續執行下去就是了。

馬士英可不是那些沒有受過挫折的年輕才俊,非要推翻前任的布局,自己另起一套才能展現出自己才能的想法。他並不介意摘取宋應升種下果樹的果實,好讓他借著這個機會更上一層樓。

在宋應升依依不舍的觀看著自己建造起來的上海時,客船碼頭上,張獻忠等數人也正向前來送行的上司和同僚告別。

太湖匪盜案之後對城市無業遊民的打擊,使得張獻忠一直在江南各地奔走著。老實說,他雖然當過捕快,但自從入了錦衣衛之後,對於這種抓捕無業遊民的活計就不怎麼感冒了。

是以收到京城的調令,要求他返回京城,然後準備前往哈密擔任哈密屯田軍隊的軍法官時,張獻忠的心情還是很輕鬆的。隻不過他的義子張能奇就有些不開心了,跑去哈密屯田怎麼比得上在江南督促辦案舒服。

但是畏懼著張獻忠的他,也隻能眼巴巴的把江南的景致記在了心裏,然後跟著張獻忠上路了。

對於張獻忠這位辦事出色的部下,已經升為錦衣衛指揮使的趙一瑋倒很是看重,不僅親自前來送行,還封了一包厚厚的程儀給他。

趙一瑋將張獻忠拉到一邊對他說道:“張千戶,你此次前往西域實是一次極好的機會。根據我得到的消息,哈密屯田不過是一個開始,乃是為我朝收複天山南北建立一個根據地。

屯田軍估計今後會變成野戰軍也說不準,隻要你能夠在哈密立足,也許未來就能夠再上一層樓了。

我希望你記住,不管你到時還在不在錦衣衛的名冊上,你也是我們錦衣衛的人…”

張獻忠立刻恭順的回道:“趙指揮使請放心,不管卑職身在何處,也不敢違背錦衣衛和趙指揮使的命令的…”

趙一瑋麵帶微笑的接受了張獻忠對自己的宣誓效忠,不過他心裏卻不怎麼相信張獻忠這番誓言中有多少真心。畢竟這位是從捕快、邊軍中一路打磨出來的,不是他們這些錦衣衛世家出身的子弟,很難說他對於錦衣衛會有多少忠誠之心。

但趙一瑋還是希望能夠將張獻忠籠絡住,畢竟此人在錦衣衛中是少有的了解軍事的人才,其他人辦案抓人還行,但是讓他們上戰場打仗,那也就是指揮小隊人馬廝殺的本事。

做到了錦衣衛指揮使位置的趙一瑋,也是極想要恢複昔日錦衣衛全勝時期的盛況的。錦衣衛可不是一開始就是今日的特務機構,而是皇帝身邊的錦衣親軍,是一隻能夠上戰場的軍隊。

如果今天的皇帝是和前幾任皇帝一樣,都是守著家門不肯外出的主子,那麼趙一瑋也不會有什麼建功立業的想法。

但是今日的大明,海陸並重,四處拓展,以皇帝的年輕,這顯然是一個用武之世。在這樣的時代,還龜縮在京城內當一個特務頭子,這就讓趙一瑋有些不甘心了。

他也期待著,能夠借助大明向外拓展疆土的機會,重新恢複錦衣衛的英名,而不是整日被那些文人唾罵的閹豎爪牙。隻可惜皇帝並不同意他也一起前往哈密辦理屯田事務,而是將他派去了北美,擔任第一任的北美殖民地總督。

於是臨別分手之際,他便隻能期待張獻忠能記住自己的示好,等他從北美回來再做打算。

告別了上司和同僚,登上客船的張獻忠,看著麵前的上海,也是有些恍惚。經此一別,也不知何時能夠再次回來此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