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536章 戰後的漣漪(2 / 2)

隨著之後南洋地區橡膠園、油棕園等高價值的經濟作物的出現,更是進一步推動了明人前往南洋經營土地的興趣。這一波的出海熱潮,持續時間比之前的貿易熱潮更為持久,直到一百年後,南洋熱才漸漸消停下來。

這種對於南洋地區的深度開發,不僅極大的緩解了國內土地和人口之間的矛盾,最重要的是極大的活躍了南洋和大陸之間的經濟聯係,並迫使大明的貿易商人向更廣闊的海洋拓展探險,尋找下一個暴利的貿易地區。

相比起大明這邊的意氣昂揚,日本這邊在收到了從大明傳回的戰爭結束會議的消息後,頓時變得暗流湧動了起來。

自從被大明用戰爭打開大門之後,日本人至今也不承認自己是被南蠻人所擊敗的,他們始終認為,當年的戰爭是豐臣千代請求大明王朝出兵恢複豐臣家的內部戰爭,是中原王朝幫助屬國的複國之戰,並不是外人入侵日本的戰爭。

之所以要這麼宣傳,因為不管是西南強藩還是江戶幕府,都需要維護自己統治日本的正當法理。西南強藩不能把自己視為被外人控製的傀儡,而江戶幕府需要證明自己的妥協並沒有出賣日本的利益。

但是不管他們如何宣傳,原本漸漸趨於封閉的日本,現在都不得不對外打開了大門。特別是橫濱、神戶、大阪、長崎、青森、山口這六處對外開放的港口,更是充斥著來自大明和南蠻的新科學和新思潮,令一些中低階武士和市井商販、手工業者大受影響。

而在大阪,因為大阪大學的建立,大阪更是成為了宣講來自大明新思想的日本思想中心。源自南蠻人的重商主義,明人的萬民平等論、華夷論辯等學說,通過大阪大學向著各藩來此學習的藩士們向日本各地傳播了出去。

當東協會議否決了日本分享戰後利益分配的消息傳回大阪後,大阪大學的學生和本地的市民是第一個上街遊行表達不滿的。

在大阪大學任教了半年多的張溥,看著從自己麵前經過的遊行隊伍,也是有些瞠目結舌。他還是第一次意識到,在大明以外的海外國家,同樣也是有著勃勃生氣之民眾的。

他默默站立在路邊,看著這些大阪市民從自己麵前的街道上遊行而過,他的一身明人裝束也很好的保護了他。這些上街遊行的市民可並不都是擁有理智的存在。就在不久之前他就看到,兩名走避不及躲在商鋪內的西洋人,就被一些喪失了理智的市民給抓了出來,把他們當做了欺淩日本的東協代表毆打了一頓。

如果不是有人叫來了巡警把這兩位西洋人救了出去,估計他們起碼要掉半條命。至於像他這樣穿著明人服飾的人,那些市民倒是不敢上前來為難。在這一點上,張溥倒也不得不感謝他所深惡痛絕的,那些勞民傷財且有違仁義的大明駐軍。

當初大明軍隊在日本以雷霆手段擊敗幕府大軍的事跡,現在差不多已經被描繪成神話故事了。不管張溥有多瞧不起這些軍人,日本人對於大明軍人卻都是老老實實的,並不敢表現出任何不敬。

就好比他們今日上街遊行,也隻是敢去堵大阪市政廳和大阪議會的門口,並不敢去圍堵大阪總督府和大阪港口的大明海軍駐地。

因著這些日本人的行為,張溥也從一開始遇到遊行民眾的不安和驚慌,變成了冷漠的旁觀者。

不過當他在遊行隊伍中看到一位少年後,終於忍不住上前將其從隊伍中拉了出來,向他質問道:“益田時貞,現在難道不是應該上課的時間嗎?為什麼你會出現在這裏?”

年方十六的益田時貞是長崎地方推薦到大阪大學學醫的學生,也是張溥的學生之一。說來也實在是難堪,在國內以學問聞名的複社領袖,到了大阪大學後卻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

張溥的學問的確很好,但是在日本卻並怎麼適合。因為日本並無古可複,想要變得強大起來的日本,需要的是像大明這樣觸動靈魂的全麵改革,而不是講什麼尊經複古。

更何況,在經過了近兩百年的戰國時代之後,日本的儒學還處在一種很低下的層次。張溥研究的學問,對於這些日本武士來說,實在是過於深奧難懂,也難以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自然聽他講課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益田時貞是少有的幾名還在堅持聽他課程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生,張溥自然是不願意讓他卷入到遊行示威之中去的。

但是對於老師的質問,益田時貞隻是拘謹了一下,便對著張溥鞠躬請罪說道:“老師,現在躲在教室裏上課並不能挽救日本,隻有遊行請願才能讓那些南蠻人知道,日本並不是那種可以被他們殖民征服的下等種族,我們也是一個擁有著偉大文明和曆史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