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514章 談話一(1 / 2)

聽完了張重輝的進言,朱由檢靠在椅背上默默思考了片刻,方才起身說道:“正好,朕批閱了一日的奏折也累了,你陪朕喝上一杯茶,我們順便閑聊幾句。”

朱由檢一邊說著一邊朝著一側的小門走去,並吩咐伺候的小太監前去準備茶點,張重輝下意識的就跟了上去。

在皇帝辦公廳的隔壁有一間相連的房間,麵積約為辦公廳的三分之一左右,靠著北麵的牆壁依然是一大塊落地窗,房間內的四壁則是防滿了書籍的書架,麵對落地窗的位置則是幾張藤椅圍起的茶座,這裏便是皇帝偶爾用來小歇的書房。

張重輝並不是第一次進入此處,不過倒是第一次陪著皇帝坐下喝茶閑聊,這讓他的坐姿有些僵硬,似乎成了一個剛剛進入學堂的學生一般。

朱由檢似乎看出了他的緊張,順手從一邊的太監處拿過茶壺替他斟了一盞茶水,並吩咐伺候的太監在房外等候著。

就在張重輝誠惶誠恐的向崇禎道謝時,朱由檢放下了茶壺卻對他說道:“你剛剛說的不錯,最近朝廷頒發實施的《流放法》等幾部法律,的確是惡法。

雖然表麵上是針對各地流民和遊民中的犯罪分子和潛在犯罪分子,但事實上這些法律主要還是針對那些難以養活自己的底層百姓,當然朕更願意稱他們為流氓無產者。”

張重輝的緊張心理頓時被皇帝這番話語給打沒了,他立刻抬頭看著崇禎說道:“陛下既然明明知道…為何還要頒發這樣的法律?”

朱由檢並沒有直接回答張重輝的問題,他拿起麵前的茶盞輕輕吹了吹上麵的熱氣,方才小口輕啜了一口,滾燙的茶水從喉嚨裏咽下後,頓時讓他有些昏沉的頭腦清醒了不少。

他這才放下茶盞說道:“我是一個唯物論者,我以為但凡一個人活在世上,就要吃飯穿衣,消耗物質。哪怕他還有一口氣,就要消耗這世上的物質。

我們所消耗的物質是怎麼來的?除了空氣和雨水之外,基本上都是要通過消耗人的勞動而獲得的。哪怕是我們麵前的這一盞茶,茶葉也好、開水也好、茶盞也好,都是消耗了人的勞動得來的。

所以,朕常說:不勞動者不得食。當然在我們這個社會,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需要勞動的,他們依靠侵占別人的勞動而生活下去,甚至於還生活的很好。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你看古人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直到今天我們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而不解決這個問題,又如何能夠達到夫子所言的大同世界呢?

隻要這個社會還存在不勞動者豐衣足食,勞動者饑寒交迫的狀況,那麼我們就不能奢談什麼大同世界的理想。光喊口號,是建不成大同世界的。”

張重輝頓時感到後腦打了一個冷戰,皇帝的言論和他自小受到的教育實在是太過背道而馳了。不過再經曆了家族巨變的慘事之後,他對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這套理論也是產生了動搖,因此倒還是能夠鎮靜的聽皇帝繼續說下去。

崇禎稍稍停了幾秒,見張重輝沒有露出什麼質疑的神情,便繼續說道:“朕此前說過,改革最高的目標是實現大同世界,最低目標是解決國民的溫飽問題。

但是不管是最低目標還是最高目標,實質上都要求整個社會生產的物質能夠滿足全體國民的需求,這種需求不僅僅是滿足最低的生存需要,還要滿足國民的精神需求。

而想要做到以上這兩個目標,第一是如何解決發展生產力的問題;第二就是如何解決勞動成果的分配問題。

談生產力發展,我們就先要搞清楚養活我們的物質是怎麼被生產出來的,這也就是學校教育和皇家科學院的意義所在。

我們隻有研究自然科學,了解並掌握自然規律,方才能夠利用這些知識去幫助我們增加物質生產能力。四書五經的道德文章裏,是找不到增加生產力的方法的。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農耕社會,曆代有為之君沒有不重視農業的。為何如此?因為隻有農業產出的物質才能活人,沒有農業提供足夠的糧食,就算是聖人也是平息不了世間的戰亂動蕩的。

但是到了今日,中國之人口已經超出了曆代所記載人口的最高記錄,可是我中國之土地不僅沒有相應擴大,反而失去了漢唐時富饒的西域之地。這一增一減之間,已經證明農耕之策已經難以為續了。因為中國之人口已經超出了中國之土地的承載能力。

好在我們存在於一個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在中國的天下之外,還有著大量無主土地和其他文明國家,等待著我們去拓荒墾殖和交流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