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先生們對朕的決定可有異議?”
在崇禎的壓力下,錢謙益第一個帶頭支持道:“陛下的決定很是妥當,臣沒有異議。”隨著首輔的出聲,其他人也接連向皇帝表示了支持。
朱由檢這才點了點頭說道:“對糧食分配進行控製,終究隻是緩和地方上矛盾的治標之策。想要最終解決糧食和人口之間的根本矛盾,還是要依賴於糧食年生產總量要能夠滿足於國民的需求。
就目前來看,想要提升糧食年生產總量,無非就是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第一、興修水利;第二、培育和推廣良種,包括那些從海外引入的新物種;第三、肥料的供應;第四、加快對於海外農業的投入,從而提高海外糧食的輸入數額。
第一、二、三項,農業部一直在進行,朕以為暫時也沒有什麼可提高的餘地了。但是對於第四項,朕以為還有很大的提高餘地。
和大明北方相比,大明南方的農業生產條件顯然更好,但是同大明南方相比,越南、柬埔寨、西貢地區、泰國、菲律賓、台灣、爪哇等東南亞地方的農業條件也更為不錯。
就目前來看,一年從海外輸入700餘萬石糧食的數量顯然有些偏低了。朕以為,三年之內翻上一番,十年之內達到3000萬石一年,方才是一個合理的目標…”
3000萬石糧食,這幾乎是10餘萬頃良田的產出了。錢謙益一時便有些不忍心起來了,“一下子對海外藩國施加這麼大壓力,會不會引起這些藩國的不滿?”
郭允厚立刻反駁道:“今日之勢,當先顧裏後顧外。且東南亞各藩國未開發的土地比比皆是,隻要他們努力去耕作,不要說3000萬石糧食,即便是再多一倍也拿的出來。
臣以為,國家還應當加快向東南亞藩國移民的舉措。每年若是多移民十萬人,就等於是節約了40萬石的糧食,這也是釜底抽薪之計啊…”
和內閣的這些同僚相比,戶部官員在思想上顯然要靈活且市儈的多了。對於皇帝所言的,提高海外糧食輸入數量問題,每年最起碼也能為戶部帶來上千萬的利益,這也由不得郭允厚不出聲支持皇帝。
郭允厚代表戶部的出聲,使得其他閣臣的反對聲音頓時都低落了下去。在責任製的束縛下,閣臣不僅僅代表著自己,更要考慮自己分管部門的利益,否則他們就會首先被部下所拋棄。在這個時候,仁義道德顯然是比不上金錢利益的重要性的。
隨之而後的,崇禎提出以內務府同朝廷共同投資建造一隻噸位不少於五萬噸的糧食專業運輸船隊的建議,最終抹平了戶部同內閣其他閣臣之間的分歧,結束了關於這件事的討論。
而崇禎九年六月,大明商船登記的噸位,已經超過了35萬噸,這個商船增加數量的速度,已經極大的超過了當初內務府的預估。
當然,這些商船的樣式大多還是傳統船型。隻不過在朝廷收緊了對於船隻建造規格及質量的審查,加上全麵開海後造船業的迅速發展引起木價上漲,使得許多大明商人在海外林木豐盛的地方大肆投資興建船廠了。
原本大明國內的船價是海外船價的三分之一,但是到了大明崇禎九年,海外修建的船隻反而比國內的船隻便宜了三分之一。這一方麵是因為海外的木價便宜,另一方麵就是海外船隻使用的木頭幹燥程度不一,造成船隻的質量參差不齊。
但是不管怎麼說,造船業的野蠻生長,正在極力彌補著大明海上運輸能力不足的狀況。昔日崇禎製定的數十年造船目標,現在看起來不消十年就能完成了。
國內:天津、連雲港、南京、上海、寧波、福州、廣州;海外:釜山、長崎、大阪、海參崴、基隆、馬尼拉、渤泥、曼穀、西貢。總計16個造船中心正在初步形成,至於其他的民用造船廠更是不計其數,每年預計這一區域的船隻下水總噸位就達到了近10萬噸。
航運業的這種快速發展,也使得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更為緊密的聯合了起來。當然,船隻修建的噸位也在不斷的提升著,300-500噸之間的中式商船,正在成為這一海域上航行的主流船型。
而這一噸位級別的船隻,也正是跨洋航行的入門級別,即便沒有官方的鼓勵,民間的商船也開始踏足於從前未曾前往過的海域了。太平洋上的諸多島嶼,正在一個個的被大明商人們重新發現。
這一次朝廷頒發的,五萬噸級糧食船隊的修建計劃,無疑給了這些船廠打了一記興奮劑,讓這些船廠所在地區的經濟更加的景氣了起來。而工業發展帶來的經濟繁榮,使得沿海地區的百姓,很難再感受到內陸受災地區所帶來的影響,這也維護住了大半個中國的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