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有些詫異的看著孫承宗問道:“什麼請求?”
孫承宗看著皇帝說道:“錦衣衛在沈陽安插了不少人手,臣希望能夠借助他們的力量在沈陽傳播一些關於正藍旗的謠言,如果能夠迫使後金出手對付莽古爾泰,那麼義州的正藍旗也許會更容易被降服。”
朱由檢思考了一下,便叫過了呂琦說道:“給沈陽那邊傳消息,讓他們說服莽古爾泰叛逃,則投降我國的正藍旗,依舊交由他統帥。另外,如果有可能的話,把阿敏也劫出沈陽…”
得到了崇禎支持的孫承宗,隨即向皇帝告辭,腳步輕快的離開了西苑精舍。對他來說,現在沒什麼能夠比得上義州城內正藍旗對他的吸引力了。他更希望自己的老友袁可立,離世之前能夠看到正藍旗的投降。
對於他們這一代的官員來說,努爾哈赤的叛逆和奪取遼東立國,都是心中不能忍受的痛楚。能夠看到光複遼東的希望,孫承宗覺得這個消息也足以告慰將去的好友了。
禦前秘書處秘書長張重輝抱著一疊文件和孫承宗擦身而過,走進了皇帝的辦公廳內。朱由檢看著張重輝送來的文件,不由詢問了一句,“這裏麵有什麼急迫或是值得一看的消息嗎?”
張重輝思索了片刻便回道:“河南兵備副使陳奇瑜有上書,說近日英霍山區的盜賊火拚,內部死傷慘重,現在匪首賀錦、劉希堯、藺養成、牛萬才、袁時中等,想要出山向朝廷投誠,請陛下裁斷。”
朱由檢找出了陳奇瑜的上書,細細的看了一遍。英霍山區的盜賊,說實話還是崇禎授意當地軍隊驅趕進去的。當日為了爭執河南士紳,因此借助了地方上民變的力量。事後除了一部分變民軍被解散,還有一些變民軍就轉而跑去了英霍山區,也就是大別山地區,想要仰仗著大別山的複雜地形和官軍周旋下去。
八百裏大別山的威名,朱由檢自然是知曉的。他當時緊盯著士紳豪族,並沒興趣花錢剿滅一群山大王。因此便通過了變民俘虜和逃入大別山的變民軍進行了聯係,以準許這些變民軍在山中自治的條件,換取了他們不出山劫掠百姓的承諾。
不過大別山此時就是一座沒怎麼開發的原始森林,養活少數山民倒也沒什麼難度。但是從河南、安徽等地而來的變民軍、盜賊和流民,龐大的外來人口迅速壓垮了大別山內部的那點可憐生產力。
外來人口和本地山民之間的矛盾,變民軍和盜賊之間的矛盾,被幾方共同壓榨的流民們,加上同外界的隔絕,終於讓大別山內的各方勢力爆發了一次規模極大的內訌,敗者固然是屍骨無存,勝利者也發覺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即便是他們統一了八百裏大別山,也難以養活所有人。
至於大別山以外的地區,這兩年百姓的生活正在好轉,但是有著地方民團和軍隊的保護,也令缺乏武器鎧甲的大別山變民軍難以出山劫掠。再加上逃亡大別山的人員大多來自附近地區,無論想要打劫那片區域,都會招致不少人反對。
於是這些首領幹脆試探著向官府投降,希望能夠解決今年過冬的糧食問題。接到匪首書信的陳奇瑜覺得可以招安這些窮途末路的山匪,也好將大別山地區重新納入到朝廷的掌控之下,因此向朝廷上書陳述了自己的意見。
錢謙益和內閣閣臣經過商議之後,最終多數人還是認同了陳奇瑜的招安之策,認為不應該再任由這些盜匪占據大別山地區,還能省下一大筆進入大別山剿匪的費用,何樂而不為。
朱由檢在內閣的意見後麵寫了個可字,方才抬頭對張重輝說道:“招安可以,但不能照著內閣的意見來,你幫我寫一份意見貼在文件後麵送還內閣。
朕以為:大別山之匪徒,原本也是良民,隻不過因為過去天災頻頻,這些人方才落草為寇。他們既然肯改邪歸正,朝廷自然應當給予出路。
但是,為了生存破壞了社會的秩序,朕可以容忍。但是借著社會秩序被破壞,就枉顧道德和律法,殺戮良民奸淫婦人,朝廷是不可容忍的。
所以為了表現朝廷的懲戒,大別山諸寨都需要經過甄別,凡是手上沒有人命的,沒有奸淫過女子的,朝廷既往不咎,依舊令其在原地生活。
至於其他人,罪大惡極的當處以極刑,剩下的遷往柬埔寨及南洋屯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