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道館返回精舍,正準備去洗澡的朱由檢突然叫住了王承恩說道:“王伴伴,你去同馮銓說一聲,讓他從海關調撥一些銀兩出來,準備明年在北京舉辦一場東亞運動會,邀請各國派出人員參加,另外再舉辦一場圍棋大賽,以促進我國同東亞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
王承恩雖然不知道皇帝的用意,但是卻很快的應承了下來。在他看來,皇帝吩咐的這些事情,就是想要讓京城熱鬧熱鬧,這才是皇帝該有的興致。
八月十三-十五日,崇明島及上海再次出現了大風,大風引起的潮水又一次衝垮了崇明島的外堤。這一次的潮災比起五月份的那次還利害,把整個崇明島的低窪處全都淹沒了。不過由於此前低窪處各村聽從了朝廷的命令,在村子邊上修建了高大的土墩,島上又建立哨警製度。
因此在外堤被衝破的時候,就已經把大部分村子的村民給叫醒了。雖然村子被潮水給衝跑了,但是大部分村民都躲上了土墩,等到了宋應升從上海派來救人的船隻。這島上的數萬百姓,最終隻損失了十分之一人口。
一年之內連續遭受兩次大災,死亡的人口超過五千,這樣的慘劇終於讓崇明島的百姓醒悟了過來,朝廷立主修建環島石塘並不是想要巧令名目從他們身上撈錢,這的確是關切到自身利益的工程。
而此前在當地一些大戶煽動下,拒絕崇明島並入上海市的民間輿論頓時消失了。崇明百姓反而搖身一變,成為了支持崇明島、上海、嘉定及鬆江各縣並入上海市的堅定支持者。宋應升因為應對災害措施得當,也被相鄰地區的百姓們所稱頌。
上海警備一師在五月份出兵救災時還有些心不甘情不願,但是在獲得了來自總參謀部的嘉獎和被授予了模範師的稱號之後,在八月份接受命令出兵救災時就積極多了。
之前他們之所以不願意去救災,也是因為自己是外地人,和本地百姓沒有什麼利益糾葛,犯不著要冒險去救不相幹的人。不過現在麼,得到了這麼多榮譽之後,他們終於認可打仗和救助百姓抵抗災害是同等重要的任務。
而且救助百姓可比冒著敵人的箭雨衝鋒強多了,不僅能夠獲得戰場上的榮譽,還能得到受災百姓的感激。不知不覺之中,原本一直被喊成北方佬的上海警備第一師,漸漸同當地人熟悉了起來。
就在宋應升一步步整合地方勢力,把崇明、嘉定、上海、鬆江合並為上海地區時,他的兄弟宋應星在景德鎮,聯合官窯的工匠燒製出了大塊的陶瓷地磚和陶瓷衛生器具,還有更為精美的骨瓷。這數年裏,景德鎮的瓷器年產量提高了將近一倍,達到了二千五百萬件,其中一成為精瓷。
改良機器和使用煤炭燃料,使得景德鎮瓷器產量的上升之餘,也使得粗瓷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開始成為普通市民能夠大量消費的廚具。而精瓷也開始固定於六、七角一件,上品則從1、2元到百餘元不等。
總之,在陶瓷地磚和陶瓷衛生器具沒有燒製成功之前,光是傳統瓷器的年銷售量就已經達到了近500萬元,稅收為15萬元。於此同時,宋應星不僅整理出了陶瓷燒製技術和市場上的陶瓷品種分類,還建立了陶瓷技術學院,打破了原先父子、師徒相傳的技術陋規,這極大的促進了陶瓷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建築衛生陶瓷、工業陶瓷、工藝美術陶瓷和日用陶瓷的分類雛形開始出現,意味著更為專業化的瓷器工人出現了。加上各種替代人力勞動的水力機器,在景德鎮瓷工沒有增加多少的狀況下,各瓷器廠的產能卻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宋應星對於這些整理出來的瓷器技術和水力機器製作方式並沒有敝帚自珍的念頭,在是上書崇禎,認為應當在大明其他地區進行推廣。宋應星認為,粗瓷的技術含量不高,如果能夠在使用地進行製造,那麼附近的百姓就能夠買到更為廉價的瓷碗。
而陶瓷地磚和陶瓷衛生器具對於原料的要求不高,如果能夠在交通方便的福建進行製造,不僅容易運輸至各地,福建的眾多河流也可以加以利用,製造出比景德鎮成本更低的瓷具等等。
朱由檢自然不會拒絕這樣的提議,在他的建議下,景德鎮開始派出工匠向各地傳授製瓷工藝,並收取專利授權費用。福建、廣東、上海、山東開始籌建或擴大瓷器廠了。